整體而言,短傳和中傳結合部是一個協防區域,但球員站位又不如短傳區域密集,而且又不會陷入兩名頂級安全衛的貼身盯防之中。更重要的是,角衛就是鋼人隊整個防守組之中相對來說沒有那么強勢的位置。
這就是機會。
對于四分衛來說,中傳是一個非常微妙的區域。
短傳區域可謂是重兵防守,基本都是人擠人,所以對于戰術要求更高,必須有出色的戰術安排,才能撕破防守;而長傳區域則是大開大合,基本就是外接手與安全衛的對位,所以更多依靠天賦的對決,同時還需要四分衛對空間感有準確的把握。
中傳區域則介于二者之間,以戰術跑動的交叉換位,撕扯出空檔;同時需要面對角衛和安全衛的隨時補防。
從消極角度來說,這是一個相對中庸的戰術選擇,要求更加平均一些;但從積極角度來看,所謂的中庸和平均,也就意味著更多的機會。選擇如此戰術,對于四分衛來說,對于進攻組來說,也是險中求勝。
在剛才的三次傳球之中,陸恪大膽地利用了鋼人隊防守組明顯前壓的勢頭,撕開了防守:
一次利用純粹的戰術跑動以及假動作的結合,一次利用對位優勢以及錯位接球,一次則利用特殊技能跑出了口袋以及戰術跑動累積的優勢。
連續三記重拳,在短傳推進中傳的區域,尋找到了突破口,徹底打亂了鋼人隊的防守。
尤其是最后一次達陣的傳球。
鋼人隊的防守組孤注一擲地選擇了上壓突襲戰術。
雖然讓陸恪手忙腳亂、雞飛狗跳,但其實也是正中下懷,因為他們的防守戰術正在變得越來越激進,前場壓縮得越緊,這也就意味著后場的空檔越大——
事實上,四名球員都制造出了接球空檔,區別只是在于對位成功率而已。
陸恪選擇了洛根,這是最穩妥的選擇,同時也是心存故意的選擇,故意連續三次選擇了中傳來完成推進,故意敲響匹茲堡鋼人的警鐘。
現在,鋼人隊防守組勢必意識到了49人傳球戰術的改變,他們必須做出調整。
要么就是持續朝著進攻鋒線施壓,壓縮陸恪的傳球空間,然后后場就相對放空下來,只要陸恪再次逃脫一次擒殺,那結果就是致命的。
要么就是把彈簧稍稍放松一些,減少短傳區域的覆蓋,在中傳以及更加深遠的區域投入更多力量,那么陸恪的傳球空間也就自然而然地出來了,不再是環環相扣的聯防,更多可能是一對一的對位盯防。
不管如何調整,即使不是上述兩種,但只要鋼人隊的防守組開始改變戰術了,那么陸恪的傳球空間也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