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作品,無論是恐怖小說還是恐怖電影,最常見的恐怖營造手法,就是“突然”。
比如說透過貓眼往外看,對面突然出現一只眼睛,比如說照鏡子,眨眼間一個披頭散發的女鬼出現在自己身后,又比如說……現在,突然出現一張人臉。
也沒什么好奇怪的。
杜康很淡然地盯著這張臉,還分出注意力去拍了拍小徒弟的腦袋,以免把小徒弟嚇到。
這張臉也很熟悉啊,正是比克的臉,但跟昨天相比,有點鼻青臉腫。
也不是長在空氣中的。
只不過是突然地浮現出來,那個高度也恰好是人的高度,然后逐漸增多,慢慢地是整個頭,上半身,整個人憑空出現……呱嗒一下摔倒在地。
“前,前輩……止步!”也不知道是不是牙被打掉了,比克說話有點漏風。
杜康無動于衷,小饕狗腿子一般湊過去把比克攙扶起來,然后問道:“怎么了?”
“那只蛤蟆太兇殘了!”比克晃晃腦袋,清醒了些,“憑借著究極體的氣息,霸占了整個褶皺空間,不讓里面的任何東西出聲,出聲就打你……誒呦好疼,我爹揍我都沒下過這么狠的手。”
褶皺空間——杜康又聽到了這個詞匯。
好在不用他問,一旁的畢方就叫起來:“什么叫褶皺空間?”
杜康沖著它滿意地一笑。
好鳥兒。
不愧是母雞養大的。
既然畢方又發問了,小饕就接著剛才的話繼續講解:“其實那些書里面的秘境之類的,就是……”
很容易理解,各種玄幻、仙俠小說中數之不盡的秘境、洞天、福地之類的,就是褶皺空間。
但小饕說他們更習慣“褶皺空間”這個名字,因為這個名字還體現了這種空間出現的原因——板塊碰撞。
杜康懷疑自己在聽初中地理:
地球是由板塊構成的,符合板塊漂移學說,但又有些不同,因為這些板塊一開始是非常完美地契合在一塊的,呈現規則的多邊形,猶如七巧板的組合模樣,以至于最初的地球比現在的地球要大得多得多。
但后來,因為各種力的作用,這些板塊開始漂移,發生碰撞,造成了地球上的高山深谷、山川湖泊等各種地形。
這還不算,有些位于碰撞邊緣的部分,甚至還被擠出了這片四維空間,形成褶皺空間。
打個比方。
好比一張A4紙,把它微微團起來弄皺,隨后再用力壓成一個平面,表面看上去,比最初的A4紙要小,但實際上它就是剛才那張紙,面積完全相同。
唯一的不同,就是有些區域重合在了一起,看起來就好像是被擠出了這個平面一樣。
這也是為什么會出現這片區域本來很平緩,卻突然起了一個峭壁,峭壁和這片區域的植被都不太一樣,最特殊的,就是國內的橫斷山脈。
而實際上,是有起伏的,橫斷面也不是被截斷,而是那一塊被擠出了四維空間,普通人接觸不到……
杜康聽完后說道:“這么說,傳說中的不周山是存在的?”
“應該存在吧……”小饕不確定。
反倒是比克點頭:“當然存在了,只不過那個是神話時代最出名的區域,普通的褶皺空間也就擋擋普通人,那里卻是連我們都能擋住。”
他是兵家,傳承貌似比現在的小說家要好很多,至少沒有斷代,說法還是有可信度的。
以前杜康不敢想,但現在有了褶皺空間這個說法,覺得可以推測出來。
畢竟“不周山”太有名了,大量的古籍文獻對它進行記載: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
《大荒西經》:又云“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除此之外,還有《呂氏春秋》、《管子》、《歸藏》、《路史》、《史記》等等。
這么有名的一座山,一個兩個或許是瞎編的,但這么多人,這么多作品記載,到現在,找遍整個地球都找不到,就沒有人覺得奇怪嗎?
有,杜康就覺得很奇怪。
但現在,他悟了。
不周山怕不是一直都在,只不過人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