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喜笑著伸了伸手,大家停止掌聲,李秋喜又道:“你們是知青,都有好底子,所以,我在這里再提示一句:如果大家有志再往好了拼一拼,就去讀書,考大學,考師范學校,將來以后,回來咱們這里當個老師,你們放心,哪怕所有知青都考上了,我一樣安排你們,有多少我安排多少!”
“還有這好事!”
“這可好!”
......
李秋喜又道:“不管你們讀不讀書,這里的土地,一直有你們的,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你們是從甲王鎮出去的,將來學成,要回甲王鎮來作貢獻。”
知青隊伍沸騰了,他們完全沒想到,自己的人生可以有這么多好的選擇,原來,他們以為自從下鄉那一刻起,是自己光輝人生黯淡的開始,沒想到,在甲王鎮,他們越來越光明,越來希望越大。
聽了李秋喜的話,他們的內心為自己做出了一個選擇,每個人選擇或許會有不同,但同樣的,他們都與甲王鎮同進同出。
說著話,秋收的時間就到了,整個甲王鎮,遠遠望出去,一片的秋黃,那是收獲的顏色。
在寒涼的早晚,一點也看不到人們的瑟縮,一個個喜笑顏開,心里面似燃著幸福的火焰,兩兩見了面,不再問,你吃了吧,吃的啥,現在他們說的都是,收秋去啊,棒子長啥樣?聽說你家的好,收哪的呢?北洼呀,我北洼收完了,該河套了......
小孩子們比大人還忙,比賽似地沖在前面,把一個個黃澄澄的包米剝出來,然后趕緊又繼續下一個,大人們寬容的沖他們笑,跟在后面,把他們落下的,一個個撿起來,剝開。
眼見著一個個包米棒在旁邊堆成堆,遠遠望去,像一座小山似的,那幸福感,是沒法用語言形容的。
誰家的手腳都不慢,還是幾家打伙往家收,這樣更快些,得快點呢,趕在上凍之前,還得建大棚呢,各家各戶要種啥養啥,都報上去了,他們邊干著活,心里面已經盤算好了,需要多少塑料多少錢,還需要到哪借點,多種點啥,人手不夠的話,要請誰來幫忙......土地屬于自己,收獲屬于自己,人們的腦袋比算盤子還精。
這個時候,人們了解了李秋喜口中的那個“幼兒園”,體會到了這個機構的好處,小孩子忒纏人,沒有個專人侍候根本不行,起早貪黑的跟著大人到地里頭,實在不忍心,上了歲數的老人家,但凡沒有癱在炕上的,都出去勞動了,癱在炕上的,身前還圍著一堆帶皮的包米,累了歇一下,歇過來剝幾個,但是要讓她看一個**動物,那萬萬是不可能的。
有六歲以下孩子的,基本都把孩子送到李秋喜的后院,由知青高小鳳和周向英兩人給集中起來看著。
剛開始兩人累了夠嗆,捉過這個跑了那個,慢慢地,她們摸透了孩子的性子,找到了規律,再加上李秋喜的提點,干順了手,一天下來,不覺得有多累,反倒多了些興趣。
送孩子來幼兒園的人家,遇到搭訕的路人,大方的說:“一年不就一袋子包米嘛,除了交軍需的,我家收的不少,甭說一個娃,兩個三個也夠!”
這是秋收給的他們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