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叔白聞言忍不住翻了個白眼,不過他也不得不承認,蘇衛說的是有道理的。
蘇衛是軍中大將,只要沒有搞出天大的事情,沒人可以動得了蘇衛的。
豹韜衛有十萬軍隊,也是晉軍主力之一。
而蘇衛的鷹揚衛,現在有三十萬軍隊,這是因為太叔真對外擴張的意圖一直就有,而蘇衛在趙國招攬了四十萬趙國人加入了軍隊,加上鷹揚衛原來的人馬,就有五十多萬人馬了。
太叔真也覺得鷹揚衛的人馬有些多了,就讓蘇衛削減一部分兵力。
不過因為要對外開戰,太叔真只是讓蘇衛削減了鷹揚衛中相對較弱和不可靠的人員,還剩下了三十萬精銳。
其余參戰的各衛也都有增加兵力。
太叔真以前也有這個心思,只是晉國國力弱,以前只是想想而已,國庫不允許太叔真有這種動作。
但是現在晉國從寧國、趙國手中搶下了六個州的地盤,還有蠻族的部分地盤,都是比較好的地盤,產出的糧食、礦產都不少,最近國庫的收入增加了不少,才讓太叔真讓各大主力部隊增加了編制。
其中蘇衛的鷹揚衛增加的兵力最多。
其他的將領雖然眼紅,但也無話可說,蘇衛占領這些地盤的時候,出的力是有目共睹的,就算心中有所不滿,也不敢在這個時候說出來。
豹韜衛一直沒有出戰,兵力這才沒有增加。
太叔真如此做法,讓蘇衛也感到了戰爭又要來臨了。
果然,太叔白只是官復原職三個月之后,邊境就傳來消息,寧軍挑釁了晉軍,太叔真下令三百萬主力軍隊向寧國和晉國的交接地帶前進。
當然了,其他的國家不愿意晉國做大,都有所動作。
柴景平現在實在無力出兵,只是出了一部分糧草給寧國。
只是這種支援對寧國來說,用處實在太有限了。
寧國很富裕,哪里卻這一點糧草?
寧國缺的是精兵,而在蘇衛的指揮下,重創了寧軍的精銳作戰力量。
寧國最缺的是精兵悍將,而不是糧食啊。
秦國則是出動了兩百萬精銳,對秦晉邊境進行挑釁,打的也是圍魏救趙的主意。
然而太叔真早就有所準備,有一百五十萬精銳在秦晉邊境待命。
這樣一來,秦軍雖然有兵力優勢,但是卻沒有進攻所需要的兵力優勢。
宋國、房國、魏國則是都派了些軍隊進入了寧國,協助寧軍作戰。
這三國的軍隊也有百萬之眾,讓寧國的君臣放心了不少。
這樣的戰爭,被太叔真看重的蘇衛自然也清閑不了,鷹揚衛三十萬人馬在晉國大司馬程千墨的指揮下,對寧作戰。
程千墨安排蘇衛的鷹揚衛、太叔白的豹韜衛,進攻寧國的團州。
雖然沒有說以誰為主,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太叔白是聽蘇衛的。
不過出發的時候,還有一個白須白發的老頭帶著一萬人馬跟了上來,讓蘇衛有些不解,什么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