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真實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都是看寧國沒有希望了,這才打算將寧國給瓜分掉算了。
寧國朝廷強烈的斥責了各國,但是這沒有任何用處,改變不了寧國即將被各國瓜分的殘酷命運。
七國中的六國瓜分一個國家,自然是沒有什么難度的。
這個難度降低不僅僅是說六國的國力要比寧國高。
也是因為信心,寧國本來還有些信心的文臣武將這下都沒信心了。
六國不約而同的同時出兵,寧國已經半殘了,這還怎么打?
何況寧國之前讓幾個國家的軍隊在境內幫助寧軍,現在可好,成了引狼入室了!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寧國各地就投降的投降了,戰死的戰死了。
而寧國皇帝和一些朝中重臣則是神秘的失蹤了,六國的軍隊和情報機構都找不到他們……
當然這也不重要,六國給原本的邊家皇族成員一個官職,向寧國百姓展示,看,你們的皇族都在為我們效力,你們還打個啥?
這一次晉國搶到的地盤自然是最多的,其他國家都是臨時起意,調兵的速度慢了不少。
畢竟這仗不是說皇帝想打立刻就能打的。
需要臨時從各地抽調兵力和糧草,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
而造就做好了各種準備的晉國自然是占了最大的便宜。
寧國二十九個州的地盤中,晉國搶下了十個州。
收獲第二的是房國,房國雖然也出兵比較晚,但是比起晉國之外的其他四國都要早。
所以房國搶下了其中的六個州。
秦國也憑借較強的實力奪得了四個州。
因為秦軍本來在秦晉邊境集結了不少軍隊,秦國就只是將這些重兵調往秦寧那一邊了。
魏國、宋國、趙國則是各自搶下了三個州的地盤。
趙國本來的實力不弱,奈何現在趙國內部有袁三改一眾叛軍,讓柴景平不得不分出部分軍隊防范叛軍可能的進攻,所以出動的軍隊比較有限。
而魏國和宋國都樂于看到趙國陷入內耗之中。
特別是宋國和房國,這次分割完寧國的地盤后,房國、宋國和趙國就接壤了,兩國甚至和袁三改叛軍聯系,出售些糧草武器什么的。
柴景平對此恨的牙癢癢的,卻無可奈何。
袁三改叛軍已經做大了,現在想要滅掉,真是談何容易。
瓜分寧國結束后,各國都暫時沒有了繼續動武的打算。
消化到手的地盤,也是需要時間的。
蘇衛在戰爭結束后被太叔真任命為鎮海侯,并且擔任海州刺史。
而鷹揚衛大將軍則由太叔白擔任了。
豹韜衛交給了太叔遠。
蘇衛不太理解太叔真的任命是想做什么,海州方面好像比較穩定嘛,讓自己去做什么呢?
去了海州之后,蘇衛感到有些吃驚,這海州沒有太多的戰事,卻養了七十萬之巨的軍隊!
其中陸軍六十五萬,水師五萬人。
而太叔淵的銳兵部隊,則留給了蘇衛。
剛剛上任沒多久,太叔淵找到了蘇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