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士子,到底要加入觀獅山書院還是曲江書院,亦或是將來的渭水書院,最在乎的應該就是加入哪個書院能夠獲得更大的好處吧?
就大唐現行的科舉制度下,如果自己的教諭是朝中大臣,那么高中的可能性肯定會有所提高。
許敬宗聽了劉界的話,腦中篩選了一下朝中的幾位大臣,“戶部尚書戴胄剛剛致仕,一會你跟我去戴府拜訪一下,看看能不能把他書院里來任教。”
戴胄在儒學上的名氣雖然比不上歐陽詢和已經去世的虞世南這些大佬,但是作為曾經的戶部尚書,他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
至少對于許多外地來長安的學子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一個書院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師資力量決定的。
這個道理,哪怕是到了后世也沒有太大的差別。
一個十八線小縣城的鄉村小學,哪怕是馬爸爸給你捐個一千萬,你把學堂建設的富麗堂皇,也沒法跟北上廣這些隨便一首區級的重點小學比。
人家北上廣的老師,好的小學都是至少211以上的畢業生才有機會進去了,甚至把門檻提到985也是很正常的。
“戴尚書愿意來坐鎮經學院的話,應該可以大大的提高經學院的吸引力。另外秘書監的顏師古和中書侍郎岑文本,在京中也是聲名煊赫,要是能夠有機會邀他們來書院授課,哪怕只是跟房二郎那樣的客座教諭,效果也不會差。”
劉界現在是一門心思都在怎么輔助許敬宗把觀獅山書院管理好上面,對于這些事情,了解的還算是比較多。
這就跟后世很多大學里的教授一樣,有一些人在學術上稍有成就之后,就喜歡把精力放在行政上面,希望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這也無可厚非吧。
觀獅山書院,也確實需要一批像是劉界這樣科考的勝利者充實到管理人員當中。
“顏師古跟太子殿下走的比較近,邀請他來書院授課,這事我得跟王爺確認一下,免得壞了王爺的大事。”
許敬宗對長安城的局勢非常清楚,對于自家王爺在太子殿下和魏王殿下的爭端當中的態度也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碰到一些事情的時候,他看問題的眼光就不僅僅是事情本身,而是會站在李寬的角度去考慮。
這也是很多職場人士成功和失敗的關鍵之處。
做事情,只站在自己角度看問題,是不行的。
你得想想領導需要什么,領導是怎么考慮的,然后再行動。
說直白一點,領導喜歡看到的,你做了才有意義。
很多年輕人剛開始很難接受這個觀點,不過碰個幾年的墻壁,大家都開始接受了。
“這倒是,學生孟浪了。不過我聽說那個渭水書院,已經跟好多朝中大臣接洽,請他們到時候抽空去書院里授課。這長安城的書院,很快就要三足鼎立的局面了。”
雖然觀獅山書院有先發優勢,但是曲江書院和渭水書院,必定也是能夠快速崛起的。
這一點,不管是許敬宗還是劉界,都有著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