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森心里瞬間便浮現出了兩套具有參考價值的模板。
一套是摩拜,另一套是ofo。
可該選擇哪一個?
毫無疑問,有著前世記憶的他當然會選擇取長補短。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ofo和摩拜在營銷策略是有很大不同的,背后是雙方公司理念的迥異,而這就充分體現在產品和用戶層面上。
摩拜首先考慮的是車輛的經久耐用,其次才是騎行的體驗。也就是說,為了4年的長使用周期以便節省后期運營維護成本,犧牲掉了部分用戶的騎行體驗。從智能鎖,到GPS定位,摩拜單車噱頭十足,
但沉重的車身、不好騎,智能鎖不時失靈,也讓用戶體驗變得不那么美好。
而小黃車首先考慮的是用戶體驗,車輛好騎、舒適度才是最重要的。這從小黃車輕便、座椅高度可調節,三角把手的設計可見一斑。不過ofo單車的耐用性一直飽受詬病,后期隨著投放的小黃車越來越多,損壞的數量也是同步上升的,這一情況也嚴重影響了用戶體驗。
從產品設計來說,摩拜下的功夫無疑要大的多,用簡單一點的話來概述就是ofo是一把鎖,而摩拜才是一輛車。
兩者的成本也相差甚遠,一個成本價要1000,一個成本價只要500。
互聯網是規模經濟,贏者通吃,理論上ofo的低成本,先圈市場策略更符合互聯網規則。
但于森最后想要的是與政府達成共識以及合作,所以他并不考慮這些。
拿出一款優秀、成熟的完全品,快速曝光在公眾面前,再順理成章地吸引政府的注意。
這就是于森的打算。
也就是說,前世后來居上的哈羅單車,它的模板,似乎比較符合于森的要求。
哈羅單車成本也不低,800。
摩拜追求獨特性,使用偏心結構設計,為了滿足結構強度而升高零件成本,而且由于偏心結構導致非標件比較多,所以成本被拉高了。而哈羅采用對稱設計,可以大量使用標件,在保證了單車質量的前提下,成本相對較低。
而且,哈羅的車不是相對便宜,關鍵是它還可以節省75%運營的人,這點以后可以再說。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哈羅單車一直都重視產品的用戶體驗,放在產品研發上的投入很大,至少于森很少聽到有吐槽哈羅單車很難騎的聲音。
當然地,于森心里也就有了決定。
……
創建一家公司很簡單,尤其是對于現在的于森而言,更簡單。
他可以直接動用系統,輕松地就在這個世界里注冊一家合法的公司,而這便是系統的另一種力量,能力及規則合理化。
至于公司名字……就叫共享單車吧,于森實在懶得再費那么多心思以及時間花在想名字上。
【“共享單車科技有限公司”注冊完成。】
同時,五十萬的扶持基金系統也提示于森可以動用了。
接下來,就是如何做。
整體上看,這個項目的模式非常的簡潔,就是一個隨時隨地可以取用的自行車,共享單車項目。
但是這個項目包括的幾大模塊都非常大,要做一個獨立的app,要自行設計一輛獨特的自行車,要開發智能鎖和后臺智能鎖的運營系統。而且你要有一個區域化的運營模式和隊伍,所以每一塊都非常大。
這也就意味著,現在于森對于人才的需求是相當熱切的。
于森首先想到他需要有一個經驗豐厚的技術總監來帶隊開發手機APP、做后臺智能鎖的運營系統以及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