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百年來,頭三百年無疑是太平城隍風頭最盛。蕩清一府,掃除妖魔鬼怪,力壓各**教,真正的獨霸一府。
就連大榮高祖都知道其名號,加封其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以示尊榮。
但太平城隍畢竟是神靈,對平頭老百姓來說,天然的存在著距離感。
有事拜神。
無事就忘了。
太平府承平已久,太平城隍的風頭自然也就逐漸過去了。
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字并肩王’陳季川。
二百年前。
陳王橫空出世,拳打太平府,腳踢十三路。
從一府參將扶搖直上,成就‘一字并肩王’,戰功赫赫。陳王府更是猛將如云,麾下兵馬精銳。
太平府人丁興旺,每年涌入的流民也多,落草為寇的更是數不勝數。
百姓沒了鬼怪的威脅,又要受這些流寇、山匪的禍害盤剝。
幸而有陳王,常常帶兵掃蕩流匪山寇,使得太平府百姓得以安生。
時常日久。
不少老百姓都給陳王立了生祠,供奉在家中。在太平府中,‘陳王廟’的數量跟香火更是不下于‘城隍廟’,沒有哪個道觀、廟宇能與之相比。
可見陳王人望。
太平府內外百姓都期盼,陳王能夠起兵,平定天下叛亂。甚至希望陳王能夠取大榮天下而代之。
但可惜陳王‘安分守己’,二百年間,待在太平府始終不見動彈。
毫無謀逆之心。
令人徒呼奈何。
這一日。
陳王府中,諸多將領匯聚,王府中的重要臣屬也都在場。
陳季川高坐上首,與一眾文武議事。
待府中事務議定妥當后。
左側文官之首,一位長須的儒雅老者站出,痛心疾首道:“大榮日漸衰敗,貪官污吏橫行霸道,文臣貪財,不思治國,武將怯戰,不愿守疆。以至于各州府各自為政,割據一方,窮兵黷武,百姓怨聲載道。”
這位是陳王府長吏張養浩,乃陳王心腹重臣。
他這一番開口,頓時令在場部分文武驚詫,心中升起一個念頭,一時間有些激動。
不少文武不動神色,心中卻早知王爺計劃。
心中也按捺著激動。
“唉!”
“百姓何苦?”
陳季川聽著,也嘆息搖頭。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天下動蕩,亂世紛爭,到頭來苦的還是百姓。
“王爺仁慈。”
“奈何當今圣上被佞臣蒙蔽,聽信奸臣誹謗,對王爺無端猜疑,致使天下落得如今局面。老臣斗膽建言,請王爺起兵,誅奸臣,清君側,還天下一個朗朗太平!”
張養浩正氣浩蕩,沖著陳季川猛地跪拜下去,口中疾呼。
“誅奸臣,清君側!”
群臣聽聞,盡皆振奮。
大榮內亂已久,自家王爺安居太平府也太久了。
王爺不動,他們這些人就沒法再往上升。可若是能借著‘清君側’的名號,取大榮而待之,他們這些陳王府舊部便是開國功臣,地位榮耀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
他們做夢都想要王爺起兵。
但此前陳王積威甚重,他不松口,沒人敢勸諫,最多是旁敲側擊。而今日張養浩既然敢當中進言,那必定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