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峰之前就跟陳偉說過,其他那些投資者,能夠接受的最高價格,大概也就五個億。
加上那三億多的債務,總共八億多資金的投入,每年七八千萬的收入,這個回報率,大家勉強也能接受。
要是再高,那恐怕就沒幾個人能接受了。
但是陳偉他們不一樣。
陳偉自己就不用說了,他投資這個景區,主要還是為了下一步拿下二牛山的開發權。
他根本就不在乎這點投資回報率。
回報率再高,還能比的上他做期貨的回報率高嗎?
百分之十的回報率和百分之三十的回報率,在他眼里其實都是一樣的。
而連義山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跟海華集團合作。
投資一兩個億,先跟海華合作一次,打下一個良好的開端,那下一步雙方再深入合作一下,隨便合作一個項目,投資九龍山的這錢就出來了。
所以連義山也不在乎這回報率。
至于海華集團這邊,方宏業的主要目的,是想拓展一下集團業務。
這次投資,算是一次試水,積累點經驗,再加上他們是三方合作,海華只占百分之四十的股份,這一筆投資也不算太大,總共也就三四個億而已,所以對于投資回報率,也不是特別的看重,只要不虧本,方宏業都能接受。
所以說,陳偉他們三方,所能接受的價格,要比其他投資者高一些。
當然,他們也不可能充當那冤大頭,無論多高都能接受。他們能接受的最高價格,是十個億。
這也比絕大多數的投資者都高很多了。
除此之外,他們這邊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
原來的九龍山景區公司,之所以破產,除了因為創始人去世,群龍無首之外,也是被那些討債者給逼的。
一開始的時候,據說是有十億的債務,而且其中大部分,還都是民間借貸。
雖然之后經過官府的仔細審查,只認定了三億多的合規債務,其他債務全都不合規。
但是,那些民間借貸的,會這么輕易的就放棄了?
誰能保證他們不會繼續上門討債?
所以,其他投資者,在準備接手景區公司之前,就得好好考慮考慮這個問題。
而陳偉他們就沒有這方面的擔憂。
連家是干啥的?
要是連幾個放貸的都應付不了,那連家也不配成為云州大龍頭。
魏剛有的是辦法收拾那些不開眼的家伙。
這也是連義山為何要讓魏剛過去坐鎮的原因。
還有一點,九龍山景區所在的洛北市,大龍頭叫邱振業,跟連義山認識。
有邱振業在當地罩著,就更沒幾個敢上門鬧事的了。
其他那些投資者因為有這層顧慮,肯定不敢盲目接手。
眾人在這兒分析了一下,覺得他們拿下九龍山景區的把握還是比較大的。
至于拿下之后如何經營,這個問題也不大。
九龍山景區本身就是比較成熟的景區,只要做好日常的安保、維護工作,差不多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