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商賈,對武勛,這些人都沒有太好的印象,但是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人卻又是甩不掉的,而且商賈們也都和朝中文臣武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他們對這個群體這個階層不屑不滿,但是并不代表他們就和這個階層和群體中與他們有利益勾連瓜葛的個體有多么仇視,利益所至,不寒磣。
至于武勛,他們一樣客觀存在,在九邊也好,在京營也好,在各地衛所也好,百年武勛子弟在這里邊的存在也一樣避免不了的。
當然京營這幫武勛是在太窩囊無能了,所以尤為此甚罷了。
永隆帝陰著臉,這也是他最心煩之事,贖不贖都兩難,明知道這些人都遲早要回來,一樣要回到京師城中,甚至一樣會回到京營,你怎么處置?
有時候真的希望內喀爾喀人還不如學著白起來那么一出,只可惜永隆帝也知道內喀爾喀人不會那么蠢。
現在士卒無人問津,武將軍官卻有商人熱心幫助,這種反差,幾乎要堵得永隆帝心梗了。
“葉卿,方卿,你們覺得呢?”最終永隆帝還是壓抑住內心的煩悶,問道。
二人相顧躊躇。
這還是大周朝第一次遇上這種事情,以往邊軍不是沒有遇上過這種事情,但那既是在邊地,而且規模大多很小,不過百十人的,邊將自行悄然處置便。
無論是俘虜置換,還是贖買,或者就置之不理,又或者通過商賈的利益交易化解,都是藏在面下的。
但是這一次,是京營,關系到京中數十萬人,而且吵得沸沸揚揚天下皆知,朝廷如何處置都會引發許多不可預測的后遺癥。
不聞不問是肯定不行的,不說寒了軍中將士們的心,單單是這一二十萬和京營將士有瓜葛的親眷家屬一關就過不去,但如果贖回這五萬士卒,那數百武將軍官又該如何?
如果要把這數百武將軍官贖回,那就不是二十萬兩銀子,就是上百萬兩銀子了,朝廷如何支應得起?便是支應得起,對于這幫只會吞噬朝廷俸餉的家伙,在座的沒有一人愿意付這邊贖金。
但不付的話,讓這些武將軍官的家屬親眷自行贖回?這里邊會不會有什么問題?
這些官兵贖回來之后,又該如何應對處置安排?
現實的矛盾,內心的情感,利益的糾葛,都讓這幫人成為了一個燙手山芋,便是葉向高和方從哲一干人都覺得無比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