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聽起來咋這么耳熟呢?馮紫英心里嘀咕,咋覺得就像是自己前世中勉勵后輩下屬,人家好像都是這么回應的,畢恭畢敬,心悅誠服,但這都是表面現象,內心如何想,誰知道?
不過看賈蘭賈琮的年齡,這賈琮或許還有些小機靈,但是要說城府,怕也還達不到那個表演程度。
話題逐漸轉移到了馮紫英在遷安城和榛子鎮的故事上來了。
對于寶玉、賈環和賈蘭賈琮這些未曾見過什么世面的年輕人來說,馮紫英的經歷對他們來說絕對算得上是一個酷炫無比的英雄傳奇故事。
數萬猙獰可怖的蒙古兵圍成,旦夕可破,數萬百姓士民面對承破被屠戮一空的彌天大難,唯一的以往就是馮紫英率領的民壯,運籌帷幄,決勝一日,臨危不懼,拼搏殺敵,……
見幾個人都這么感興趣,馮紫英自然也不吝于借著酒興半真半假的炫耀一番,其實也算不上炫耀,也就是把一些故事情節略作加工,要么移花接木,要么李代桃僵,自我代入,鞏固加深一下在這幾個家伙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不是壞事兒。
馮紫英本身口才也不差,加上本身就是自己所經歷和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隨意拈出幾個細節加工一番,便能演繹出一番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聽得幾人時而熱血沸騰,時而扼腕不已,時而心潮洶涌,時而黯然惋惜。
尤其是談及幾個火銃兵面對蒙古兵登城,在沒有近戰武器的情形下仍然是毫無畏懼的舍命相搏,為后邊的戰友贏得時間結陣反擊,最終將敵人趕下城頭而他們也無一幸存的故事,更是聽得幾個人少年郎熱淚盈眶握拳哽噎。
馮紫英所敘述的倒也并非虛構,不過是把有些情節略做了糅合和提升,使得渲染的氣氛更為濃烈激蕩。
“大丈夫當如是!”賈環忍不住撫掌嘆息,“只可惜我等手無縛雞之力,無法上陣殺敵,……”
“環哥兒,話不是這么說,并非要親自上陣殺敵才是為國效忠的唯一手段,作為農夫商賈,納糧繳稅服役,每一顆糧食每一文銅錢都能化為朝廷抗擊外敵的有力武器,同樣作為士人官員,我們每一個政策決策,都可能影響到百姓民心士氣,倉廩足而知禮儀,百姓富足,朝廷清明,那么我們邊關自然就士氣穩固,武器糧秣更加豐足,自然與外敵作戰就更有優勢,……”
馮紫英目光炯炯,注視著四人,“所以讀書做官,著書立說,經商務農,織布冶鐵,在我看來沒有太多的高低貴賤,只要是心存報國之心,胸懷奮進之意,砥礪前行,那便能積跬步以至千里,積小流以成江海,,我希望你們四人日后無論做到哪一步,都能不忘初心,……”
一番話說得情深義重,鏗鏘有力,直抒胸臆,把他對幾人的期待表露無疑,而寶玉幾人也是群情振奮,幾欲昂揚起身拜倒了。
尤其是寶玉,聽得馮紫英專門提了一句著書立說,他覺得這顯然就是在提點鼓勵自己,再想起自己之前的種種狹隘,更是覺得馮大哥胸懷天下,哪像自己如此蠅營狗茍,……
賈環倒還好一些,而賈蘭和賈琮都是第一次正經八百聽馮紫英教誨,都被這一席話擊中了心扉,心情激蕩之余,對于這位恩師(兄長)更是有了一種莫名的崇拜敬仰,只覺得自己日后若是能及對方十一,只怕便能不枉此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