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從清光緒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開始的,在那時我們的國家還處在最后一個農耕王朝大清的統治之下。
那年的春天,對于張家來說,又是一個青黃不接的時節。八歲的張百順(我的曾祖父)就在那個時節里,接連失去了可以養育他的父母。因為家貧,沒錢治病,小病抗成了大病,在加上缺衣少食,最終張百順的父母睡進了枯黃的大地中。
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安葬了父母之后,僅有的三間土房也改了姓,張百順徹底一無所有了。只能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黃土地出去討生活(當乞兒),從此開始了他的求活之路。
身為赤貧農民的兒子,他沒有過歡樂的童年記憶,記憶最深刻的都是忍饑挨餓的情景。為了不挨餓,他就向著南方走去,期待能夠走到江南的魚米之鄉,努力的活下去。
至于為什么會向南方走,而不是跟著其他流民一起往京城走,那是因為他時常能夠聽到父親羨慕江南的富庶。
可以想象,一個小孩子在黃沙漫天的墚峁丘陵之間穿梭,一路上還要努力的尋找綠色,期待能夠從大自然中找到一些可以果腹的食物,那是一段多么艱難的旅程。
可惜這片曾經哺育了中華文明的黃土高原,在那時已經失去了繼續哺育華夏文明的能力,人口膨脹和過度砍伐,讓原本郁郁蔥蔥的森林早已消失不見,放眼望去,一片土黃,想在野外獲得食物,簡直比登天還難。
就在這樣的極端環境下,八歲的張百順硬是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期,走下了黃土高坡。
說來也是幸運,命運總算沒有辜負這個努力求活的孩童,讓他在汾河邊上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他就是于青山,后來又成了小張百順的養父。
當時的情形可能是這樣的:已經餓急了的張百順,不想就此死去,在看到正在路邊休息的于青山等人面前的干糧之時,雙眼冒著綠光,就撲了上去,不管不顧的抓起燒餅就往嘴里塞。
可能是出于憐憫,亦或其他原因,于青山并沒有對這個突然搶奪干糧的小乞丐動手,并且還制止了他的弟子上去驅趕,猛地往嘴里塞東西的張百順。
此舉,讓他的弟子頗為不解,后來還問道:“師父,咋不讓我收拾了這個小乞丐?膽大包天了,竟敢動手搶咱們的干糧。”
“你看他的樣子,應該在外面流浪了不少時間了,就讓他吃吧,世道艱辛,能夠茍活于世,已經是困難重重,何況他還是一個小孩子。趙強,你去給他點水喝,別讓他噎死了。”這是當時于青山給出的答案。
就這樣,一張餅,一碗水,讓小張百順活了下來。
吃飽喝足以后的張百順,直接跪在于青山的面前道謝。
看著跪在自己眼前的張百順,于青山問道:“小家伙,你叫什么名字?從哪里來?”
“我叫張百順,是從張莊來的。”
“百順,百事順利?”
于青山看著張百順眼中露出的堅毅之色(也可能眼中有對生的渴望的眼神),不禁發出了這般感慨。至于張莊在哪里,于青山不用問都知道,張百順肯定不知道在哪里。
就這樣,一次偶然的“搶劫”,讓張百順的人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于青山不知被張百順身上哪一點打動了,在詢問過他的基本情況之后,就決定收他做個義子,并帶回去教養。
雖然張百順不知道于青山是干什么的,可是已經堅持不下去的張百順,最后還是做了于青山的義子。
只不過,于青山并未讓他改姓于。
就這樣,張百順“成功”的加入了于青山的隊伍。并且跟著于青山師徒幾人一路南下,回到了于青山位于晉南的老家。
回到于青山的老家以后,張百順才知道,于青山居然是個拳師,家中還有一座武館。
懂事的張百順就開始了在于家的新生活,令他奇怪的是,于青山有徒弟,可是卻沒有家人。
直到有一天,張百順看到于青山的徒弟在院中練武之后,就向于青山提出也想學武,等長大了也要和師兄們一樣,成為鏢師,賺錢孝敬義父。
可是,于青山在聽了張百順的懇求之后,非但沒有同意讓他練武,反而將那些在武館里練武的師兄們都趕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