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張平安再也沒有收到張有志的信了。
直到有一天,張平安看到報紙上寫道,交戰雙方已經停火開始了談判,他才提筆給張有志回了一封信。
只不過,他寄出去的信件,猶如石沉大海一般,毫無音信。
直到報紙上正式的刊登了朝鮮停戰協定的消息,他才意識到,大哥張有志可能真的已經犧牲了。
那場抗美援朝戰爭終于勝利了,得知這個消息以后,全國各地都在歡呼慶祝。更令一些人難以置信,新中國居然能夠勝利?
從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出發的志愿軍,居然真的戰勝了用工業化武裝起來的“聯合**”?甚至當時美軍的手里還有獨門大殺器-原子彈。
可是事實就是新中國勝利了。這場勝利可謂震驚世人。從此為新中國開辟太平盛世和朗朗乾坤,奠定了堅實的根基。
美帝國主義這只紙老虎的本質,也被英勇的志愿軍戰士們給戳穿了。
說實話,那場戰爭并不是我們主動挑起的,(甚至戰爭開打以后,我們才得到消息)是貌似強壯的蘇聯授意當時的朝鮮領導人挑起的。
只是后來他們兩家玩砸了,卻又不知道該怎么收場了,才讓我們來替他們收拾殘局。
最終的結果是令人興奮,也是令人意外的。
對于勝利者當然是需要給予回報的。
原本中蘇之間僵持不下的工業援助計劃談判,終于進入了快車道,一大批援建項目得以順利的通過。
從此開啟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知識產權轉移,也因此一舉奠定了新中國的工業基礎。
第一個五年計劃就在那時開始了。
張平安所在的鋼鐵廠,也是當時援建的項目之一。
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也由此開始。
第一爐不銹鋼,第一張硅鋼片,一個個的第一從鋼鐵廠里誕生,一爐爐的鋼水在工人們的手里變成各種型號的鋼材。
終于在58年的時候,張平安所在的鋼鐵廠迎來了一個跨越式的發展,從前蘇聯引進的1053立方米的高爐、1000毫米初軋機、自備電廠工程的裝備,等等設備終于安裝調試完成,正式投產了。
工人手里有了裝備,就好比巧婦手里有了米,戰士手里有了槍。一切跡象都顯示著,這是工業能力爆發的前兆。
鐵礦石被源源不斷的運進鋼鐵廠,在高爐里變成鐵水,鐵水又在轉爐里變成鋼水,鋼水又在軋機下變成了各種線材、板材和型材。有了鋼鐵供應的工業化進程,從此邁入了快車道。
到了66年8月,新中國的第一套萬能、爐卷軋機在張平安他們的鋼鐵廠投產了。
到了68年8月,為了適應新的發展需求,廠里從奧地利引進的2×50噸轉爐煉鋼設備投產。
到了70年3月,花費了巨額外匯,從德國引進的冷軋不銹鋼成套設備投產。
轉眼又到了78年,經過近三十年的不屑努力,原本一個年產不過1.6萬噸的小鋼廠,被建設成了一個年產100萬噸鋼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