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墨能修被分配到步兵營之后,耿指導員還在持續的對他進行觀察。只不過,觀察結果,讓他有些失望。
都說軍隊是個大熔爐,廢鐵也能煉成鋼。如今,耿指導員對此產生懷疑。
墨能修依然我行我素,絲毫沒有新兵該有的覺悟,雖然他的各項軍事技能考核都非常的優秀,可是耿指導員知道,那根本沒有達到他的極限。
進入野戰部隊當兵,是絕大多數對軍隊充滿向往的年輕人的夢想,打把是幾乎所有新兵都期待的項目。
熱血,忠誠,擔當,奉獻……
種種品質,都在墨能修身上出現過,只不過很快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取而代之的是,冷靜、沉著、神游物外。
每項軍事訓練,總是不像其他人那樣,拼盡全力,總感覺他留有余力,不肯釋放出來。
總之,就是骨子里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其實,這也不怪墨能修,所謂的訓練就是無休止的進行體能訓練。戰術講解,武器運用等等科目,占比是在太少了。
對于先進裝備的了解和使用,也非常的膚淺,幾乎不對新兵有所要求。
就連最基本的步槍,也是個擺設,幾乎很少進行實彈射擊。每一天都忙忙碌碌的,看似在刻苦訓練,墨能修覺得其實都是無用之功。
槍法不好,體能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難道敵人會和你近身搏斗不成?
雖然身處現代工業品集大成的場所,可是供他使用的確實寥寥無幾。
按部就班的過著每一天,墨能修有些懷疑,父親所有的現代軍隊是工業化的結晶,這句話是否正確了?
后悔,在進入軍隊一年之后,墨能修突然有些后悔了。
這個念頭剛一產生,就遇到了轉機。
年度演戲,外加裝甲營考核新兵的時候到了。
不過,墨能修對此已經不感興趣了,因為他發現了一個可以全面了解部隊戰斗力水平機關,軍區的軍械維修所。
那是一個幾乎可以接觸所有裝備的地方。
不過,那里可是香餑餑,不是他一個新兵有能力調動的。
無奈,墨能修轉而將目光瞄準了團里的圖書館,一有時間就去圖書館里看資料,尤其是外軍的資料。
有時候,他還研究戰史資料。
不過,他研究戰史資料,并不是想從中學到些東西,而是想要結合當時的戰例分析每場當時敵我雙方的火力配置,和交戰過程,進行各種武器裝備情況下的兵棋推演。
結果,墨能修發現,隨著科技的進步,個人能力在戰爭中能夠起到的作用是越來越小了。
清末民初之時,只要人多槍多,就能割據一方。
可是到了民國初年,光是槍多還不行,還得有炮,有重機槍才行。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敵我雙方裝備差距過大,好些戰役已經不能稱之為戰斗了,簡直是一邊倒的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