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虛擬世界里引起文化戰爭,恐怕也不可行。因為在短時間內,我們并沒有能力做到虛擬世界發生的事情,現實也感同身受。
遍閱古今中外,各種文化沖突和宗教戰爭,總給人一種局促的感覺,從來就沒有恢弘和大氣的場面。
愚昧和無知,幾乎主宰了歷次的文化沖突和宗教戰爭。
發現世界,認識世界,利用世界,創造世界,這是我們應該走過的發展路徑。
文化是不是也可以按照這個方式進行更新迭代呢?
應該嘗試一番,想想自己的所作所為,發現,已經進入到第三步利用世界的階段了,工業時代的物質力量,已經可以做到利用世界了,那么創造世界,是不是就該提上日程了?
遍觀各種各樣的前沿領域的研究,都在為創造世界做準備。
可是那些只是冰冷的物質和一堆解釋用的數字而已,在文化層面卻缺失了很久。
甚至連發現世界都做不到。
挖掘工業時代的文化,不僅僅是用數據說話,用數據解釋世界的本質,而是升華數據,讓數據成為一種超脫特定概念的綜述性質的一句話或者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都行。
可惜這些都沒有。
血與火的洗禮,應該能夠喚起一部分人的好奇心。
可惜,兩次世界大戰,那么慘烈的戰爭,也只是讓人類見識了一番工業時代武力的強大罷了。
如今的西方世界,文明中擁有先天性的缺陷,不足以從血戰中,成長成文明的碩果。
而中華民族在經歷了半個世紀的亂世之后,產生了一些能夠發現工業時代本質的英豪。也正因如此,短短半個多世紀,就讓我們民族掌握了工業時代的物質基礎。
也造就了迄今為止,地球上仍然保留著完整工業體系的唯一的一個國家。
全球化的浪潮,扼殺的不僅僅是各國的工業體系,恐怕還影響了各自獨立文化體系,和不一樣發展道路。
求人不如求己,艱苦奮斗,自力更生,都是很樸素的道理,就和飯碗要端在自己的手里才放心一樣,文化的更新迭代,還是在本民族之內完成更加的令人放心。
也正是因此,張有道放棄了借鑒外來文化的必要。
因為,自家的文化已經在各種困難面前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可謂傲視群雄。
在這個動蕩不安的二十一世紀三十年代,張有道覺得,越是動蕩的時候,越應該樹立壓倒性的文明優勢。
在上個時代,先進文明的生命力,總是顯得格外頑強。
之所以我們民族,能夠從古至今,一以貫之,就說明了這一點。
如今,又到了文明的拐點,如何才能推動像百家爭鳴一樣的文化盛宴,恐怕任重而道遠。
不過,張有道不想將這件事情留給下一代人了。
可以毀滅世界幾十次的核武器,已經不那么牢靠了,隨時都有被使用的風險。
工業文明的誕生,是徹底控制這一力量的核心關鍵,刻不容緩。
想到核彈,那么文化戰爭是不是應該用一枚核彈來引爆呢?
張有道覺得可以。
而且文化核彈,張有道是知道那里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