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和文化都是需要傳播的。
只有大眾接受的思想才是有活力的思想,只有大眾喜歡的文化才是有魅力的文化。
但是,并不意味著思想和文化需要一味地迎合大眾的口味。
時代在發展,大眾的口味也在變,可是文化核心是不會變得。
生于斯,長于斯,自然稟賦注定了物種稟賦,這是不可更改的自然法則。
當然也會有人提出疑問,可是這種疑問,其實大多數時候并不成立。不遵循當地的自然法則,盲目的引入外來生存法則,結果往往是生活在其中的人感覺別扭,處處不順。
組織結構的改革也是遵循這一法則。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一個簡單又樸素的道理。至于能不能執行下去,這就要時間來證明了。
不怕有錯,也不怕失敗,錯了就改,敗了再來。我們的文化稟賦和歷史實踐告訴我們,人是可以改造自然地。
五千年前龐大的水利工程,歷朝歷代的水利工程,不無表示祖先們改造自然小環境的魄力。
研究逝去的時代文化,分析當代的時代文化,發展未來的時代文化。這就是他們共同的理想目標。
如果這個目標達成,想必他們會很開心。
整整花費了一個月的時間,張有道在吳一師等人的支持下,大體上將影視文化公司改造成了時代文化研究院。
從此,文化領域的研究進入了新的時代。
文化是個大概念,擁有許多種解釋的方式。
比如說,有人給了“文化是相對于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這樣的定義。
在比如說,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還有其他的一些定義和解釋,就不一一列舉了。
不過,文化是生產、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這一點并無異議。
那么文化就擁有了規范和指導生活和生產的現實價值,也就擁有了超越個人的頂層設計能力。
一旦一種文化被大眾接受,那么在這種文化下面的生活方式接受起來也就不覺得有隔閡了。
所以,先讓文化產生,是很有必要的。
越是能夠超越時代的文化,越是擁有悠久的壽命;越是寬容和抽象的文化,越是擁有改造和完善的可能。
也就是說,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的推陳出新,擁有可塑性和自我繁殖的能力,并且在塑造的同時核心還不改變。
擁有這種性質的文化,放眼去整個世界,歷史罕見。
混沌包容一切,先進的文化也應該包容一切。
海乃百川不改其本色,先進的文化也應該像大海一樣,納百川淡水而不改其咸。
這種包容性和堅韌性應該同時存在,方能不失其本色,否則談不上有生命力的文化。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先進文化的作用,也該如此,利萬物而不爭其名。
就好比我們的民族,現代的“文化”概念,我們先祖們是不用的,只是簡單的理解為“以文教化”而已。但是她卻默默的在我們身邊,影響了我們幾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