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偉大的事情,都要從易到難,一步一步的踏踏實實的做起,一次次的成功勝利之后,才能樹立起我們無堅不破的自信。
龐大的全屬性虛擬現實世界,當然也要從最簡單的方面入手。
想要構建一個真實的數字世界,從構建靜態世界開始,是個不錯的選擇。然后,隨著項目的推進,科學技術的成熟,系統逐步的發展進步,最終讓整個靜態世界都“活過來”。
上百個核心工程師,加上數以萬計的程序員,還有超級計算機的共同努力,緊緊用了三個月,他們就做成了一個3D的地球物理模型。
通過對海量的已有數據的加工,構建了一個地球的整體。
當然,這個虛擬地球現在還是個圖像外殼,并不具備各種物理功能。也就比市面上已有的立體地圖,清晰一些罷了。
只有一個兩平方公里的一個海島,是真正完成了虛擬化的。
張有道聽到匯報說,已經虛擬化了世界的一角之后,高興的想要體驗。
體驗的效果還是不錯的,給他的感覺類似于看VR電影。
結束了體驗之后,張有道問道:“什么時候,可以實現無意識進入?”
架構總師說道:“我這邊至少需要兩年時間才能做好數據接口,主要還是腦機接口的硬件研發。”
隨后,張有道又問道:“什么時候可以將小島全部虛擬出來?”
環境總師說道:“那個小島比較簡單,上面沒有多少動物和植物,半年時間估計可以真實的還原出來。”
張有道又問道:“人工智能控制系統,開發的怎么樣了?”
人工智能總師說道:“可以實現小部分物質的控制了。”
張有道說道:“具體可以做到控制什么東西?”
人工智能總師答道:“可以控制各種常規性質下的巖石、泥土和水流。還有一些簡單的野草,海邊的魚蝦也可以控制幾種。”
張有道說道:“那不錯,已經算是全能了。”
人工智能總師說道:“雖然可以控制,但是還做不到精確的反應,有些也只是半智能控制,或者說適時的模擬外界的環境。”
架構總師說道:“張先生,我有一個想法,不知道該不該說。”
張有道說道:“你說?”
架構總師說道:“其實我們完全不用把所有東西都構建出來。只要賦予可以虛擬世界中的人建設能力就行了。就好比磨石頭,我沒可以把人的行為,都記錄在案,到時候知道調取相應的動作包,就可以算出他想干什么。”
張有道說道:“具體的方式,你們看著辦吧,我只要最后的系統,至于實現的方式,就是你們該做的了。”
架構總師說道:“有些環境模擬,我們一致認為,全靠計算是不劃算的。可以實時的導入現實世界的環境變化。”
張有道問道:“你打算怎么做?”
架構總師說道:“我們商量了一下,可以做一些環境接口,實時的接收外界的環境變化數據,讓虛擬世界的環境,跟著現實世界變化。需要一些我們自己的環境監測衛星,來給我們提供數據。”
張有道問道:“現在天上的衛星不夠用嗎?”
架構總師說道:“夠是夠用了,可是那些數據不是在咱們自己的。用起來并不方便。”
張有道問道:“需要多少顆衛星?”
架構總師說道:“三顆近地軌道高分辨率觀測衛星就夠了。我們沒必要記錄全球,只需要特定的區域就可以了。”
張有道說道:“這事,我來想辦法。”
私人公司發射商業衛星,還是個挺敏感的事情,尤其是高分辨率的對地觀測衛星。而且衛星的造價也不是一筆小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