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蔻早就和李杜二人解釋過一遍了,可謂是輕車熟路,典華點名之后,清了清嗓子,用她那好聽的童音,用她的好記性,把典華對四類弟子的定義又向玄牡道長闡述了一遍。
玄牡是道門各脈隔絕失去聯系不再交流后,加入的道門,所以,對于其它各脈的消息,大多都是通過書籍或道聽途說。
‘當初我詢問其它支脈的問題時,師父回答說,道門百脈,手段各不相同,理念也各不相同,甚至連道門的一些法規都各不相同,具體情況沒法明說。只是推薦了幾本記載有其它支脈交流的書籍給我,讓我自行感悟。’
那些書籍中記載的也不全,且個人傾向嚴重,有的人夸贊有佳,有的人全是批判,讓玄牡對這些支脈的認識依然如霧里看花,心中并沒有清晰的定位。
直到剛剛下山,遇到其它支脈的典字輩的前輩,典華道長……
聽了典華道長內門弟子還是道童的小蔻,復述的四類弟子,玄牡真的是……大開眼界!
‘這道門各脈之間,果然是……各不相同!’
和他們一脈變得守舊封閉,擁有嚴重的門戶之見不同,典華道長這一脈好像走了另外一個極端,變得十開明,甚至比當時道門初建時還要開明。
還將弟子進行了分類,尤其是多了記名弟子這一分類。
愿意收其它勢力的嫡系子弟為弟子,雖然說了只教導常識性和已經開放的知識、技巧和經驗,并不教導成體系的和未開放的道門傳承,但是……就這樣,也是一大創舉啊!
玄牡道長即欽佩其魄力,又有些擔憂。
擔憂這樣做會讓道門承受損失,不過現在有外人在,玄牡道長選擇暫時按下不提,等和典華道長回了他靜修的道觀,再詳細的詢問清楚。
想來,一個支脈既然做了這樣的選擇且制定了這樣的制度,自然都已經有了通盤的考慮,不會留下太大的隱患。
“晚輩屬于……哪類弟子?”
典華笑著回答道:“同是道門而支脈不同者,皆是外門弟子。只要不是我們這一脈的核心傳承,貧道知道的都可以為你答疑解惑。”
玄牡聽后覺得外門弟子這樣的教導已經超出他的預期了。
“多謝師叔祖。”
四類弟子,其實需要教導的就前三類,真傳弟子出師后就不用教導了。
現在,典華的前三類弟子終于湊齊了。一個內門弟子:小蔻;一個外門弟子:玄牡道長;兩個記名弟子:李孝和杜睿。
典華開始了今天的教程,一邊上山,一邊對四個弟子說道:“你們知道我們這里的喪葬習俗嗎?”
杜睿回答道:“居住在山邊的人用的是山葬;平原地區不靠近山脈的人用的是土葬。”
李孝補充道:“還有海葬和河葬,海口縣那邊的習俗。”
玄牡道長笑道:“還有木葬,我們道門中人死后流行木葬。”
典華望向安小乙、應冶等人道:“你們有什么補充的嗎?”
孫達用眼神詢問了應冶的意見后,開口道:“還有火葬,戰場上,戰后尸體太多,只能用火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