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用那邊兒的人擴展擴展,再補充一些人手,搞幾個爛尾樓改建那簡直是綽綽有余。
而且,雖然李憲之前已經跟王清河說的明明白白,這個裝修公司自己不準備管,盈虧自負。可是王清河念著自己的班底和最初的工程都是通過李憲在林業局,以及干休所老干部那邊兒的關系拿到的,所以一直以來,都執拗的給李憲留了一半兒的股份。
從這邊兒說來,現在的邦興建筑公司,實際上也算是李憲自己的買賣。
這樣算的話,搞房地產李憲還真就有資本。
可是徐茂和這么一說,他還真覺得自己想的有些簡單了。
他忘了當下里做生意最重要的一點。
關系。
特別是在京城這邊兒,就像徐茂和說的,沒有點兒過硬的關系,一些程序上的問題還真就不好整下來。
自己要是想涉足房地產,從京城開始還真就不是個什么好主意。
或許,自己應該去找找馮倫或者王石?
正這么想著的時候,忽然他看到了桌面上鋪著的一張報紙。
上面已經被辣椒油把油印鉛字給污的一團一團,但是上面的一個標題,卻依然醒目。
“巨人大廈日前發出消息,將要在下個月于港城拍賣樓花”
時間,是1993年年末。
一張老報紙,任誰都不會多看一眼。
可是李憲卻眼睛一亮。
巨人大廈,那不就是史御助那小子建的大樓嗎?
1992年的時候,珠海政府搞了個科技獎,用一百萬的獎金吸引科技公司去珠海發展。
在這重獎的作用下,一石激起千層浪,讓不少科技工作者感到“科技的春天到來了”。
打那個時候起,珠海似乎由此探索出一條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道路,一度成為海內外科技工作者的圣地。
說起來,那個時期的珠海就跟二十年后深圳對于中國的地位差不多。
也就是在次年,也就是1993年的時候。賣漢化卡賺了錢的史御助看到了大量所謂科技公司涌入珠海之下隱藏的商機。于是決定開發巨人大廈。
當時珠海市為了扶持巨人集團,先后兩次批給其約4萬平方米的土地,125元/平方米的低價幾乎等于白送。但是史御助這個家伙,在地方“要樹立典型”的推動下,將巨人大廈的規劃從原定的38層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斷“加高”。
最后竟然生生的漲到了70層!
放了“要建全國最高樓宇”的大炮。
要知道70層樓所需建設資金最少就是12個億,可史御助手里有多少錢?
只有1個億。
可以說,這個家伙將自己身價性命都當做賭注押在了賣樓花上。
可是,1994年巨人大廈開始賣樓花時,政府看到了海南房產泡沫帶來的危害,開始對過熱的經濟進行宏觀調控,賣“樓花”受到限制。
也就是那個時候,史御助才開始火急火燎的進軍保健品行業,準備用保健品行業養出一頭先進奶牛來,以填補大廈給巨人帶來的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