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趁著這個時候,梁國人出動軍隊,圍點打援,一方面圍困霏州城,讓那位秦國法相不得動彈;另一方面,則派遣軍隊,乃至于由一位法相高人率領,敢于援助到霏州的秦軍,就定叫他有來無回。
通過這樣的方式,必然是可以收獲大量的人頭,消滅很多秦軍的有生力量的,并且,對于秦軍的整體牽制效果,也會更好一些。除非秦軍派遣非常強大的部隊過來,甚至于再多加派一位法相,否則,要不就放棄霏州,要不就將霏州轉變成秦國的一個持續出血點。
然而,他們并不敢這么做。
他們心中的忌憚之情,還是比較重的。
如果這樣做了,就意味著,他們要脫離后方的高等級靈脈的保護,一旦碰上什么難以解決的情況,想要撤退就會變得沒有那么容易。
說白了,還是慫。
而這樣一來,雙方之間的戰事,就差不多算是打得有來有回了。不敢冒進,那就只能拿將士的身家性命,去互相拼殺。
整個霏州,就成了一個巨大的血肉磨盤。
……
在梁國這邊,也與大秦正式開戰了之后,整個修行界,從北至南,就這么出現了一條漫長的戰線。同時,整個戰爭的情況,也陷入到了平衡。
平衡,不代表和平。
打得最激烈的,還是北方,總計九位法相,云集晉國西部,雙方匯集的修士軍隊超過了三十萬,并且還有在不斷增加的趨勢。大型的會戰,暫且還沒有打響,但是戰爭烈度一直都沒有減少過,甚至時不時還有法相期高手們的交手記錄,哪怕還沒有法相隕落,不過隨著戰爭的進程,這種情況幾乎是必然是必然會發生的。
烈度其次的,是南方,楚國和蜀國的戰爭。雙方投入的總兵力,也已經超過二十萬。
最低的,是梁國這里。但隨著雙方不斷增兵之下,總投入的兵力也超過了十萬修士,互相之間不斷的在進行廝殺。
而隨著時間進一步推移,燕國調集參戰的軍隊,也越來越多了。
最主要的部分,當然是北部戰場。
惟云他們四人率領進入到晉國之中的部隊,人數尚未過萬。但很顯然,這僅僅只是先遣軍而已。兩三年的時間里,燕國在晉國中奮戰的修士的數量,就已經上升了五萬人。
同時,他們還從原先的魏國、以及當下齊國境內,調遣了總計十萬大軍,進入到了梁國與晉國的交界處,并隨時向兩處戰場,增員調兵。而在此處坐鎮的,則是云霄宗新生的一位法相,也就是云霄宗的宗主,函虛子。
他也終于是成功突破了。
當下,燕齊聯盟體系,其實幾乎已經算是傾盡全力了。
國內的軍隊,當然不算是全部出動,但法相期的高手,除了陸朝熙這位皇帝陛下之外,全上了。
……
對于前線戰事的進程,陸青只是偶爾關注。
打得激烈歸激烈,雙方的死傷數字,也在節節攀升。但,在爆發全面的法相期的戰斗、雙方的法相期修士的力量對比失衡之前,這種互相絞殺、血肉磨盤的局面,應該也是不會改變的。
而就算是那種情況發生,而且是己方這邊失利,那也不是什么天塌下來的大事。無非是戰局全面轉向守勢,借助靈脈來組織防線。
固然,那樣戰局會陷入到非常被動的情況,但至少也還是能夠守得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