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為如果能將賞前換成賞糧,三十五擔糧食一口井,那百姓的就會積極的相應朝廷號召,安心的打井修渠來抵抗天災了。”
杜如晦的話立刻得到長孫無忌的支持。
“陛下,如果是這樣,那么關中勢必會水井遍地,百姓們的心就會穩點下來,那時候潼關關前的災民自然也就散去了。”
就在李世民準備排板的時候,岑文本一臉擔憂的說道:“臣以為這是很難辦倒的,戶部去南方采購糧食的官員剛剛出發,等到他們籌措到一定的糧食還不知道要多久呢。
再說軍隊就不吃了嗎?要知道在北邊咱們可還有幾十萬人呢。”
岑文本說完后,包括皇帝在內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李承乾從袖子里抽出了一份奏本呈給了雙手握的發青的李世民。
“父皇,兒臣連夜命長孫換去渭南的儲備庫的調取那里賬目。現在還有二十萬擔可以用來賑災。
岑大人說的沒錯,南方的糧食多數都用于邊境的軍隊。實在是沒有多余的糧食賑濟那些災民。
是以兒臣請父皇下兩道圣旨。一道打井,一道爭糧。凡是關中的勛戚士紳一律按照名下田畝的實數征收一定的糧食。不知父皇以為如何。”
李承乾的話象一顆炸雷在眾人耳邊響起,啥玩意兒,爭他們的糧。他們都是世襲勛戚之徒,根據祖上的蔭功是可以不納賦,不服役的。
不說和朝廷的各級官員來往頗多,還有不少人和他們李家也是沾親帶故啊。
要是他們鬧起來那可不是小事啊,這位太子爺的膽子可真不小。
就在李承乾說話之際,岑文本和李恪都對視一眼后有都低下了頭。
房玄齡是個厚道人,聽到李承乾這么說,就有些擔心的問道:“殿下,根據法禮他們是不用交稅和服勞役的,現在去和他們要糧食人家能給嗎?
而且這里面可有不少武德皇帝在位時的功臣勛貴呢。”
房玄齡之所以這樣說,是想側面的提醒李承乾,這些人中可還有你的叔叔,姑姑什么的呢。
大唐倡導以孝悌為本,自從李世民登基以后更是為了彌補以前過失而大加倡導。
現在你拿他們開刀,那把自己至于何種境地了呢。他可不想李承乾因為這樣的事背上有違孝道的罪名。
而李承乾那里聽不懂房玄齡的意思,對老頭笑了笑說:“房相的顧忌有道理,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他們在陛下首先是臣子,為主分憂是他們的本分。再說捐出點糧食怎么了,他們平時一手端著陛下的恩典,一手拿著百姓的供奉。
萬一百姓鬧了起來,他們就能全身而退嗎?要是有一天國家因為他們衰亡了,他們還上作威作福去。”
就在李承乾象眾人解釋的時候,李世民擺了擺手道:“好了,不要再議了。現在是非常之時,就要采用非常的辦法。
承乾,既然策略是你提出來,那朕這兩道圣旨就交給你。
由你全權辦理關中爭糧和打井事宜,授你便宜之權。朕不問過程只看結果。你明白嗎?”
這話要是聽不明白那李承乾不白活了,隨即對李世民施了一禮回道:“請父皇放心,兒臣一定竭盡全力,切實讓關中百姓都能感受道父皇的體恤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