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李晦沒想到這位刺史說的話這么噎人,不過有他這么一番話后,就是想殺了韋家這個小崽子也是不行了。
“好了,李晦,竇刺史說對。長安城里的小孩扎個紙帽子還裝皇帝呢,難道人家都是想造反不成。將這位韋家公子送到韋挺那去,讓他自己好好教教吧。”
話畢,又轉身看向竇寬:“竇刺史,外面饑民嗷嗷待哺,不能眼睜睜的看他們餓死,開倉放糧吧,放多少本宮給你補多少。”
看到太子沒有怪罪自己,又下令開倉,竇寬的眼前為之一亮。太子才是真來賑災的,而不是像韋挺那龜孫子一樣,一來就用欽差專使的印信封了府庫大倉。說是為了防止亂民搶糧造反,可要是不發糧,這不就真成了官逼民反了。
于是又給李承乾行了個大禮,口中言道:“臣代外面百姓謝過太子殿下了。”
竇寬是個自來熟,沒過多長時間就已經敢和李承乾開玩笑,弄得恒連等人都不拿好眼神看著位膽大包天的刺史。
原來這位刺史不僅出身河南竇氏,更是檢校晉州總管竇琮的庶子,因為母親是個歌姬,所以一直都不被家族重視。
能坐上今天這位位子完全都是他平時勤勤懇懇的緣故,可就是因為他的出身,和他不對付的同僚們也總是拿這事說話。久而久之,也就讓這個原本學問不錯的家伙養成了以粗鄙示人的毛病。
不過,李承乾對他印象非常不錯,就說那些饑腸轆轆的災民,看到這位刺史大人也沒有對官員畏懼之色,自主有序的領取糧食。
還別說他這一口一個老子的還真是對那些百姓的脾氣,李承乾甚至還看到他和幾個相熟的人在樂呵呵斗嘴,這樣的官兒確實少見。......
“彥集,你是個親民的好官,怎么樣,有沒有興趣到行轅供職,幫助本宮處理賑災事宜。你是地方官熟悉情況,有你的幫忙本宮能輕松不少,還能更快把這次的災情壓下去。”
在李承乾看來,有自己這個太子的尊位在,沒人能拒絕自己拋去的橄欖枝,況且這對于他們這些常年生活在地層的官員來說是一輩子都難遇上的一飛沖天的良機。李承乾不信有人會不買賬,可今兒他還就遇上了個油鹽不進主。
聽到太子的招攬后,竇寬也只是微微一笑:“殿下好意,臣心領了,可臣不愿入朝為官。不是臣不知好賴,而是臣自打蒙蔭入仕以來一直都在滑州為官,從縣令一直坐到刺史。
十多年的時間,臣走過這里每一個村落,熟悉這里每一寸的山山水水。對于臣來說,這里就已經是臣的家了,所以臣打算在這里一直趕到致仕為止。”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李承乾還是知道的,聽完竇寬的話后,李承乾拍了拍他的肩膀。隨后言道:“好吧,既然在這為官是你的心愿,那本宮就不勉強了。
本宮向你保證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在這里一直當刺史。”,就這樣,竇寬就成了唐初以來,在任期間最長的刺史。
“多謝殿下成全,不過殿下要是用什么用得著臣的地方盡管吩咐,對于山東道這點事兒,臣還是門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