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喜歡白龍魚服,所以衣柜里有各個品級品級的官服,上至一品親王,下至九品末吏應有盡有,同時還有全套的官防。當然了,這些東西都是尚書省備案實發的,是房玄齡親自去辦的,其目的就是為了保密,太子有多少私下的身份怎么能讓人探知呢,而且辦起事來也不方便。
今兒,李承乾穿的是一身的綠袍子,身份是工部的閣員,下來核查溝渠入田的情況,得益的老百姓對于這樣的官自然待見,所以看他無聊就拿自家的棗子款待他。
這位叫他后生的老頭兒是已經六十多了,是個伺候莊稼地的好把式,他趁著李承乾吃棗的時機,好好夸了夸“通河通渠”的政策。便民利民,在最大限度上避免了天災,以后只要黃河的水不干,他們這的人就再也不用擔心地旱,顆粒阿無收,去山東逃荒了。
老頭兒對說不出大道理,不過李承乾明白,他的意思是授人予魚,莫不如授人予漁,朝廷賑災糧發的再多,也沒有自己種的糧食吃的踏實,老百姓再低賤也是有尊嚴的,不是嗎?
朝中那些受到儒家思想“教育”的官僚,那里知道人民群眾的力量是多大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絕不是一句空話,想要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很簡單,安靜的生活,吃飽、穿暖。
別看,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可做起來確實千頭萬緒的,李承乾相信大多數臨朝理政的皇帝都能想到這一點,可總是因為這樣,那樣的變故不能如愿,要么平庸一生,要么身死國滅,所以想要有所作為不是說說,或者一道圣旨就能解決的。
“老人家,今年的收成這么好,總算不用為吃飽飯擔心了,可你為什么面帶愁容呢,有什么難事說出來,別看我歲數不大,但見過的事可不少,幫你出出主意還是能做到的!”,李承乾放下手中的棗,又對周圍幾個想過來又遲疑的百姓招了招手,示意大伙兒一塊坐坐。
唉,嘆了口氣氣后,老頭用汗巾擦了一把汗,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表情,埋怨著自己家那兩個混賬東西。原來,老人家有三個兒子,老大為人憨厚,踏實肯干,一直在家中幫他務農,算是為他分擔了家中的負擔。而老二、老三卻不是安分守己的家伙,不喜歡農活,松州之戰應征入伍。
好在祖宗保佑,這兄弟也爭氣,立了一些軍功回來,也帶回來了大量的賞賜,一家人總算是不愁吃穿了。本來想著哥倆在鬼門關走了一趟,也該長大了,娶個婆娘,老實種地,過兩年再給他生兩個孫子,這日子就美了。
可這兩混球,不僅對種地沒興趣,連娶婆娘的興趣也不高,在家中坐吃山空不說,更是整日整理盔甲,刀具,等著再上戰場搏一場富貴,這讓老漢感到十分無奈。
他們是府兵,又不是募兵,按照朝廷的規制,打完仗就將歸于朝,兵散于府,回鄉務農,天天好高騖遠,想著打仗領賞是老百姓過日子的道理嗎?
可這兩個混賬卻有反駁的理由,松州之戰后,朝廷不僅從他們中挑選一批人充實南北衙,六率更是挑了一大批人為募兵,他們只是運氣不好而已,下次作戰多立一點功勞,一定能選的上。
要是能成為募兵,那不僅有固定的軍餉,更是可以為家中免除勞役,年紀大了,要么轉到縣府當差役,要么領一大筆錢養老,為什么要一輩子在土里刨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