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等新媒體培養出了新的作家,尤其是像郭敬明、韓寒等新銳作家,還有網絡寫手們仰視的中原五白:唐家三少,天蠶土豆,我吃西紅柿,夢入神機,辰東等大神。
他們所寫的東西和傳統文學相比,確實有一定差距。
但是他們的是為當代人,尤其是當代年輕人所寫,讓人沒有距離感,更親切,更貼近年輕人,更容易被年輕人所接受,所追捧,甚至陸續被拍攝成電影,獲得了很高的票房。
“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
如果一個作家精心創作的一部,廣大不懂,只能留待后人慢慢研究,這樣的作品再有深度,又有何現實意義?
文學要與時俱進,才能擁有生機。
更要走進讀者心里,才能被認可和傳播。
張偉想到這些之后,知道不能事事怨天尤人,還是要在自己身上找毛病。
問題應該還是在自己,還是自己的文筆不行。
自己沒有抓住時代的脈絡,沒有抓住讀者的眼球。
這不是說要在里面加入媚俗的情節,但是也不能顯得故作清高,讓讀者看得云里霧里,要契合讀者的心理預期。
想到這些,張偉決定適時的改變一下自己的文風。
于是張偉開始了自己第十一部網絡的創作。
先要確定故事梗概和大體的框架。
寫一些什么好呢?
這次一定要想到一個吸引讀者眼球的點子。
張偉前面太監掉的十部作品當中有五部是架空歷史的,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讓他都寫了個遍。剩下五部當中兩部是寫軍事戰爭的,兩部是寫官場奮斗的,一部是寫武俠的。
張偉盤點一下之后,突然發現自己之前挑選的題材都是自己所不太熟悉的領域,每天光是翻看資料設計情節都要占去大半時間。
看來這次得換個題材,挑自己熟悉點的領域了。
那么張偉最熟悉的領域是什么呢?
當然是文學啊。
張偉從小就喜歡看書看報,尤其是文學歷史方面的書籍。
在小學三四年級,張偉字還認不全的時候,他就憑著一本新華字典看完了四大名著。
小學畢業的時候家里面的一套二十四史四千多萬字的巨著也被他啃下來了,導致他的文言文水平急劇提升,一段時間說話都之乎者也的。
從上初中起,他就開始遍覽世界名著了,家里面還同時給他訂了《人民文學》《當代》《十月》等四五種純文學雜志。
每天埋在大部頭的文學巨著之中,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張偉在小學的時候就早早的戴上了眼鏡。
到了高考的時候,張偉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文學系,從第一志愿到最后一個志愿都是文學系,張偉夢想著自己成為作家的那一天。
結果畢業之后,張偉有些發愁了,作家不好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