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連里的戰士也跟著說道:“別看咱平時不咋地,但報效祖國,咱也愿意流點兒血,這逃兵啊,那萬萬不能當。”
靳排長的聲音也響了起來,“對,到時可就看你小子的了,他奶奶的,上了戰場,誰敢掉鏈子,后退一步,看我老靳不一槍崩了他。”
一個小戰士說道:“這倒是啊,連里出了個王連舉啊。咱們都跟著丟人。”
王連舉這個人物,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可能不太熟悉或者根本沒有聽說過。
但是在六七十年代,這個名字可是家喻戶曉,他是八大樣板戲之一《紅燈記》中的一個人物,是一個影響深遠的反面人物,是當時老百姓心中萬惡的代表。
作為一個叛徒角色,王連舉十分經典,他的經典之處在于他十分的招人恨,遭人厭惡。而不像是后世電視劇中的那些反派,強迫癥一般要表現一番所謂的人性。他沒有人性,他很好地完成了他作為反派的任務。
張偉聽著帳篷外面大家的議論。
居然有戰士把自己說成是王連舉這樣的人物,張偉感到無地自容。
話說自己以前真是爛到家啊,到一連也已經半年多了,但是心卻始終不在這里,連這個連隊有幾個人,幾桿槍,幾畝地,幾只豬都不清楚。
他平時的表現在官兵心目中早就已經頗有微詞了,這次再坐實了欲當逃兵的罪名,簡直沒法混了啊,分分鐘的被強烈的鄙視。
這可不行,男子漢大丈夫怎么能這么受人議論,張偉聽著同志們的議論,心里越來越不是滋味。
來自后世的張偉雖然可以說是一個書呆子,膽子也不是很大,但是也絕對是一個熱血青年,即使被稱為所謂的“憤青”也不為過。
雖然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已經幾十年沒有戰爭了,但是如果真的有走上戰場的那一天,張偉感覺自己也是絕對不會含糊的。
那么多愛國主義教育,可不是白受的。
那么抗日神劇,可不是白看的。
在穿越之前張偉才剛剛看過《紅海行動》這部電影,當時還為劇中蛟龍突擊隊那些隊員們舍生忘死力圖保護每一個中國公民的行為所深深震撼。
在那個機槍手石頭犧牲的時候,張偉差一點傷心的流下眼淚。
既然來到了這個時代,來到了這個戰火紛飛的戰場上面,自己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懦弱下去,必須得要做出改變才行,要像石頭那樣英勇無畏,即使犧牲了也算是個烈士,也好過窩囊的活下去,被人不斷地暴擊傷害。
這一刻,張偉下定了決心要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