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一個人在營區里面走著,剛穿越來就急忙去參加戰前動員會,還被軍長批評了一頓,這還是他第一次真真切切的接觸和感受這個時代,感受軍營生活,也感受著戰前的這片刻的寧靜。
說起這場邊境戰爭很多人可能會很陌生,尤其是90后,00后的一批人。但是你要知道這是年代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場大規模戰爭了。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場摧枯拉朽般大敗敵人的戰爭,才震懾住了各種敵對勢力,才換來了祖國四十年的和平,才換來了改革開放的天翻地覆換人間。
前世的華國自這場戰爭之后就踏入了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更是三十多年近四十年未經戰事了,所以兩輩子加一起,戰爭的腳步還是第一次離張偉這么的近。
張偉忽然想到自己的專業,文學創作;想起了自己的本職工作,網絡寫手。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曾經說過:“真正的作家一定是從現實生活當中產生的。作家要看到現實生活中深層次的地方,那里有文化的積淀,有文化的傳統。”
一個作家想要創作出偉大的作品,都離不開他的生活經歷,離不開他的生命體驗。只有從生活中尋找靈感,從現實中汲取養分,才能創作出膾炙人口,流傳于世的文章。
莫言的很多作品,包括獲獎的作品《蛙》,就是取材于他高密老家的真實生活。
張偉前世不管是現實還是網絡作品都常常撲街,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閉門造車,全憑臆想,毫無生活閱歷。
現在張偉重生了,而且重生在一個如此復雜的環境中。重生在運動剛剛結束,華國的改革大潮悄然興起的歷史節點之上。
張偉感覺既然自己重生一回,不管在接下來的戰爭中能不能活下去,都要利用重生者的優勢做點什么。
做點什么呢?當然是要繼續自己的文學創作之路,用文字去記錄這個時代。
于是說做就做,張偉回到帳篷里面,從行軍包里面翻出一個日記本。
這個時代,很多人都有記日記的習慣,張偉以前也不例外。
張偉打開日記本,本子已經用了三分之一了,張偉翻到后面幾頁,開始了新的文學創作。
張偉想把自己這一天所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
張偉感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雖然很丟人,但是卻充滿了戲劇沖突,是很好的寫作素材。
張偉構思著劇情,經過后世無數名著和網文的洗禮,養成了他敏捷的思維。
不一會兒,張偉就有了想法。
唰唰唰的開始書寫起來。
張偉準備透過一個在軍隊里面到處投機鉆營的軍二代的視角,通過他在一場大戰的戰前,戰中,戰后的表現和思想轉變,正視并深刻地反映人民軍隊的現實生活,揭示軍隊的內部矛盾和歷史傷痛,塑造一批有著崇高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的當代軍人英雄群像。
張偉記錄下了一個大綱,細節還需要細細填充。
但是這回張偉不打算自己閉門造車了,外面那一個個年輕的戰士,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的經歷就是最好的素材。
張偉打算走到士兵之間,了解他們,記錄他們,書寫屬于他們的故事。
張偉收起日記本走到帳篷外面,看到戰士們正在做著戰前的最后一項準備,剃光頭。
既然是剃光頭,那就也不用講究什么發型,只見連里面的司務長拿著一個剃頭推子,照著一個戰士的腦袋上面就是一陣亂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