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室內不復剛才那熱烈討論的氣氛,一下子安靜了下來。
這不是經過藝術加工的電影,而是實實在在的發生在這場戰爭中的一幕。
錄像中那一個個年輕的身影,那義無反顧的慨然赴死之舉實在令人欽佩。
放映室內坐在最前面的那個身經百戰,幾乎經歷過共和國所有戰爭的老人也被震驚的無法言語。
直到播放結束,他才緩緩地站起身子,向著幕布行了一個莊嚴的軍禮。
身后一眾將軍們也都默默地起身行禮。
老人向身邊的攝制人員問道:“這是哪個部隊的?”
攝制人員查看了下筆記本,回答道:“是13軍37師109團一營一連。”
37師歷史悠久,在抗日戰爭時期他的前身是八路軍第129師386旅的一部,在解放戰爭時期是中野第4縱隊第10旅,這也是劉鄧大軍的老部隊。
這些番號都是響當當的,后面座位上的將軍們聽到這里,議論紛紛,不禁感嘆果然還是老部隊的作風頑強。平時不茍言笑的13軍軍長“雷神爺”也是頗感自豪。
老人又問道:“那個山頭很重要么?”
攝制人員回答道:“這個無名高地是阻擊越軍316A師東援老街和柑塘,保障軍主力圍殲敵345師的關鍵所在。本來是二連的任務,我們攝制小組也是隨著二連一起行動的。但是部隊在敵后穿插時,天黑走岔了路,營部就將任務臨時分派給了一連,所以當時時間很緊張。事后我們采訪了那個連隊的戰士,了解到當時離營部要求的時間只有不到十分鐘了,為了打下敵人的碉堡,避免給敵人主力部隊逃脫的機會,那個連指導員號召戰士們用身體排雷,第一個排雷的就是那個指導員。”
老人十分詫異的說道:“哦,這還是個連級干部,叫什么名字?”
“叫張偉。”
雷軍長聽到這個名字卻很吃驚,不禁又問了一遍“你確定是叫張偉么?”
“確定,就是這個名字。”
老人又問道:“那幾個戰士叫什么名字,他們都犧牲了么?”
攝制人員忙又翻看筆記本,回到道:“還有五個戰士,一排二班的張明杰,李宜年,馮國安,一排三班的李峰,鄭玉泉。其中四個都當場犧牲了,只有張偉指導員和李宜年被送去了野戰醫院,當時戰事緊急,我們跟著部隊往高樂去了,就沒有繼續跟進,但是當時二人受傷都很重。”
老人想了想,叫過身邊的參謀人員去調查一下。
然后向著雷軍長問道:“小雷,你認識這個小鬼么?”
雷軍長回答道:“我也是在戰前才知道有這么個人,不過沒見過本人。在戰前動員會上面我還指桑罵槐的臭罵了他一頓,沒想到是個好樣的。”
有人調侃道:“你個雷神爺,這么好的兵都不愛惜,你還罵人家。”
雷軍長解釋道:“這你們就不知道了,這個小鬼開始是在軍部做文化干事,去年下半年才下連隊。就在戰前他的母親居然把電話打到我的軍部來了,讓我看在他老爹的面子上把他給重新調回軍部。”
老人問道:“這個小鬼能量還不小么?他老爹是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