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略微衡量了一下當下的這些文學期刊,張偉決定還是先向《十月》投稿,這也是原時空最初發表的地方。
還沒等張偉寄出稿件,事情就有了新的轉機。
五月的一天,團里來了一位作家,還是什么雜志社的編輯。他是來部隊體驗生活的,順便收集一下部隊戰士們寫的戰地作品,看看有沒有合適在雜志上面發表的。
團里的宣傳干事王輝在一連采訪的時候,知道張偉在寫,他還看過一部分,感覺寫的非常不錯,就推薦給了這個作家。
張偉正在連部整理連隊的訓練計劃,來部隊探望的家屬都已經陸續返家了,戰后的宣傳總結工作告一段落,補充的新兵也已經到了,新的練兵計劃也要開始實施了。鮮花和掌聲過后,新的一頁又要開始了。
王輝帶著作家到了一連找到張偉,向他介紹道:“張指導員,這位是來我們團采風的作家孫哲同志,孫同志還是帝都的《當代》雜志的副主編。”
張偉連忙上前握手道:“你好,歡迎作家同志來我們連隊采風。”
孫哲四十多歲的樣子,瘦高個,臉特別長,戴著厚厚的眼鏡,頭發梳得很整齊,一身洗得有些發白的中山裝,上衣兜里插著兩根鋼筆,標準的知識分子的打扮。
張偉招呼大家坐下后,孫作家開門見山的說道:“我在團部聽王干事說你寫了一篇,就過來看看,拜讀一下。”
其實內心里孫作家是不太相信王輝所說的話的,他雖然說是下來給雜志收集些戰地作品,但也都是些短詩,小故事什么的素材,充其量是個短篇,但也需要經過編輯的大量修改。
而這位王干事居然說有位什么指導員,寫了一篇十幾萬字的,你以為那是大白菜啊,誰都能種兩顆。連他自己從事文學創作工作二十年了,也才寫過兩篇七八萬字的中篇,還是沒啥影響的那種。
不過當孫作家聽說這位指導員還是一位戰斗英雄之后就改變了主意,即使沒什么發表價值,也可以順便采訪下這位指導員,活著的戰斗英雄可不多見,就當是來連隊采風了,收集些素材也好。
他沒想到這一改變主意,讓《當代》雜志的創刊號撿了塊寶,發行之后一炮而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