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銅良的傳統名點“蘭花根”,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生產歷史,由于其特殊的香味和口感,是老少皆宜的食品。可惜由于制作工藝復雜,成本居高不下,在后世基本被西式糕點擠出了市場,到了新世紀,掌握生產工藝的更是只剩下一位當地糖果廠的下崗工人了。
孫作家走后,沒幾天張偉就感受到了自己的名氣上漲所帶來的后續影響。
首先是有記者找上門來了,張偉開始還很熱情的接待了幾家,接受了他們的采訪,但是很快的就陷入了應接不暇的處境,被熱情的記者包圍了。張偉還不敢敷衍得罪,不然人家分分鐘教你做人。
記者這波剛應付完,又開始有各地文藝單位,和廣播臺的長途電話以及信件進來,張偉最忙的一天接了十幾個長途電話。
接著又有三家電視臺的人直接找了過來,洽談電視劇改編的事情。其中齊魯臺的人最有辦法,他們請來了軍區的副司令員當軍事顧問,要將《花環》改編成四集電視連續劇,過來就是請張偉幫忙對劇本把一下關。
人家都把軍區的大人物請來了,張偉沒辦法,只得就范。不過齊魯臺也不錯,他們幾年后拍攝了《水滸傳》,是國內第一個改編古典文學名著的電視臺,八集的《武松》成為了國內第一部引得萬人空巷,爭相觀看的電視連續劇。
本來張偉將版權的事情交給孫作家,就是想圖個清閑,但是沒想到人家文藝制作單位的人這么熱情,有些單位非得請張偉參與改編工作,或者提供下創作思路,再不濟也要幫忙審查下改好的劇本。
這不,軍區文工團的趙團長也來了,這次真的是團長了,人家已經升官了,將副字去掉了。
趙團長也不客氣,開門見山的就請張偉幫忙,將《花環》改編成《草原女民兵》那樣的舞蹈劇。人家也有底氣,趙副團長是拿著尚方寶劍來的,他來之前找到了軍區政治部,直接讓政治部給張偉下達了任務。
張偉有些搞不清狀況,改編成“舞蹈劇”也來找自己是什么鬼?自己連廣場舞都不會跳。再說《花環》改編成舞蹈劇真的好么?這倒是張偉孤陋寡聞了,前世《花環》的舞蹈劇由泉城軍區前衛文工團在1983年首演,比電影版出現的還要早,當時《人民日報》、《解放軍報》、《華國青年報》均有較高的評價,演職人員甚至受到總政和中宣部、文化部領導的接見。
趙團長是老交情,還帶著軍區領導的指示,張偉不好糊弄,只好接下了劇本改編的工作。張偉為了舞蹈劇改編順利,還得經常往文工團跑,和創作編導,舞美設計,藝術指導等進行商討,張偉變得更加忙碌了。
就在張偉被記者和閃光燈包圍的時候,電影組在他的遙控指揮之下,又陸續制作了幾部幻燈片作品,在軍營放映之后,雖然沒有第一部那么吸引眼球,但是也都取得了成功。
一部是新聞組的姜干事創作的《智挖“地老鼠”》,取材于兄弟部隊的一個真實戰例。講的是某部四連在進攻敵人據守的山頭時,發現敵人利用山內的溶洞將大大小小的碉堡聯結在了一起,組成交叉火力網,向我軍射擊。而我軍用炮火還擊時,敵人就躲進地洞隱藏,十分狡猾。四連戰士克服困難,從敵人背后爬上三百多米高的懸崖絕壁,搶占制高點,最終將敵人一舉殲滅。其中一名叫做謝華山的戰士一個人就搗毀了敵人五個火力點,殲滅了九名敵人,擊傷三人,繳獲輕機槍三挺,沖鋒槍四支。
一部是張偉提供素材,文化干事于鵬海創作的《神奇的眼睛》,講的是某炮兵團副營長為了讓我軍的大炮“長眼睛”,保證射擊目標準確,帶領一個炮兵觀察組艱難的穿過敵人防線,深入敵后,為炮兵指示射擊目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