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現在算是整個軍區的名人了,再說編史這項工作對于部隊來說明顯意義重大,部隊是最重視榮譽和傳統的地方。一支部隊創立時間早,資歷老,戰史輝煌,它的士兵走出去別人都會不由豎起大拇指夸贊,倍兒有面子。
所以張偉在向團長張大山和政委李春來提了下這件事情之后,二人都表示會全力支持。在開過會議之后決定成立團軍史戰史編委會,由政委任編委會主任,邀請軍區的戰史研究專家來擔任主編和顧問,張偉任副主編,主持具體編輯工作。109團是軍區第一個進行軍史戰史編纂的單位。
張偉十分重視這項工作,接下來的一年里,他帶著宣傳股的人員走訪了上百位老同志,打了上千個電話了解查詢歷史資料,寫出了幾十萬字的史料記錄,為編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張偉現在只能先把編纂任務布置下去,《花環》舞蹈劇的排演,關于坦克兵的的撰寫,《花環》電視劇劇本的把關,這些就已經讓張偉忙的有些焦頭爛額了,最近又有電影廠找上門來了。
九月底,八一電影制片廠的導演首先找上門來。張偉作為一名軍人,當然是希望把《花環》電影的拍攝工作交給八一電影廠來進行,于是馬上就點頭答應了。
八一電影廠派來了兩名經驗豐富的編劇,來協助張偉進行電影劇本的改編工作。三人在團部的招待所里面待了一個星期,勉勉強強的將劇本的初稿給打磨了出來。
改編工作中,三人分歧很大,兩位編劇希望電影以一連在戰場上面的幾場戰斗戲為主,增加趙蒙生勇闖地雷陣和劉三喜救助戰友而犧牲的戲份,突出英雄的正面形象。而像是小北京因為兩發臭彈而犧牲的劇情,以及趙開來砍甘蔗的戲份最好少寫,甚至不寫,以免給人民軍隊抹黑。
而張偉則希望將視角集中于戰前和戰后,縮短戰場的篇幅,重點描寫李軍長甩帽子怒罵趙蒙生,小北京的犧牲,趙開來砍甘蔗犧牲而不被嘉獎,以及李大娘用撫恤金還欠款這幾場戲,用寫實的標簽來反映軍隊的生活。
這根本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創作理念,張偉感覺兩位編輯的思路完全還停留在二十年前,意圖塑造那種高大全的英雄形象。這不能說不對,軍隊的宣傳部門就是做這種工作的,用光輝的英雄形象來感染教育世人。
但是時代不同了,人們的觀念已經發生了變化,張偉認為老百姓更想要看那種有血有肉的,真性情的軍人形象,《花環》一書能夠受到大眾的追捧,就是因為他的真實性。
張偉畢竟是的原作者,雖然兩位編劇的年齡大,資格老,但是最終還是以張偉的意見為主編寫好了劇本的初稿。
張偉將劇本交上去之后,就去忙戰史編輯工作去了。
沒想到三天后,八一電影廠負責審核電影劇本的電影審查委員會將劇本給打了回來,要求張偉他們進行修改,并且附上了十三條修改意見。
果然和兩位老編劇的想法一樣,還是老話題,他們認為劇本表現了太多的社會上和軍隊內部的不正之風,以及革命老區貧困落后的面貌,在意識形態上面有很大的問題。而軍隊是最注重意識形態的單位,所以劇本必須作出重大修改,保證英雄人物的正面形象問題。
張偉看了看這些意見,感覺要是按照這些人的意見修改的話,《花環》拍出來肯定會和上一世的經典天差地別,肯定會被人罵。
那兩位編劇是八一電影廠的老編劇了,在軍事影視作品的制作方面經驗豐富,在意識形態和政治上面的拿捏十分老道,早就知道這樣改編肯定不行,奈何張偉一意孤行。現在看到劇本被退了回來,一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樣子。
張偉也沒有再理兩人,只是讓招待所的人熱情招待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