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中旬,在張偉最終決定將《花環》的改編權交給魔影廠之后,最開始和張偉聯系的那個八一廠的導演任彭遠又找上門來。
張偉以為他還是對《花環》這部不死心,但是也沒辦法,自己不可能照他們的意思去修改劇本。
可是沒想到這位任導演拿出來一本《當代》雜志,是九月份發行的第二期。雜志社也給張偉寄過來了樣刊,因為上面還刊登了張偉寫的那篇《花環》創作談,以及由《攻占諒山》的劇本改編成的同名中篇。
據說雜志發行之后兩篇文章同樣是很受讀者的歡迎,《攻占諒山》雖然沒有《花環》那么意義深刻,但是也成功的塑造了幾個英雄形象,尤其是里面還有劉三喜客串,張偉在《花環》和《攻占諒山》中主人公都用了劉三喜的名字,而且都描寫了他犧牲時的情景,因此,有讀者把這篇當成了是《花環》的姊妹篇。
前段時間張偉再一次收到了雜志社郵寄來的讀者來信,張偉這段時間一直很忙,也沒太在意,就將信件包裹交給了吳雪,讓她幫自己處理,替自己給其中一些熱心的讀者寫幾封回信。
任彭遠拿到雜志找到張偉,就是想獲得這篇的改編權,《花環》在意識形態上面可能存在些問題,八一廠有所顧慮不肯投拍,但是對于《攻占諒山》這篇文章來說,完全不存在任何改編的問題,這部非常的主旋律。
張偉這次倒是很痛快,很快就答應了對方,還表示自己這次不參與劇本改編工作。
張偉推薦了上次和自己合作改編《花環》的那兩位八一廠的老編輯,和他們一個多月的相處,張偉也清楚那兩位編輯經驗還是很豐富的,在塑造英雄人物方面令張偉佩服不已。
《花環》更多的是將視角集中在了軍營內外,而《攻占諒山》則完完全全就是戰爭戲,不需要太深刻的思想內涵,只要戰斗場面拍的爽,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豐滿就可以了。
最后張偉還帶著任彭遠去電影組看了一遍《攻占諒山》的幻燈片,軍區評比結束之后,幻燈片拷貝在全軍區進行巡回放映,這才剛剛結束。
任導演沒想到一部幻燈片能夠拍攝的這么精彩,這也給他的電影創作提供了很多思路。
忙碌的日子里時間總是過得很快,不經意間已經到了十一月底。寒風瑟瑟的軍營中開始飄蕩起絲絲的離愁別緒,一年一度老兵退伍的日子又悄然而至,又一批默默奉獻青春的邊防戰士即將離開火熱的軍營。
正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我國從1954年開始實行義務兵役制,從此開始每年都有一批適齡青年應征入伍,同時又有一批服役期滿的士兵退伍,加入民兵組織或轉入預備役,這樣做有利于為戰時儲備質量較高的后備兵員,而且可以減少軍費開支,減輕國家的經濟負擔。
此時,陸軍戰士的服役年限是三年,空軍和海軍的陸勤部隊戰士的服役年限是四年,而海軍艦艇部隊戰士的服役年限是五年。要一直到1998年,新頒布的兵役法才將陸、海、空軍義務兵服役期限一律改為兩年。
作為宣傳股股長,張偉在這一年當中老兵退伍,新兵入役的一段時間里面也是最忙的。張偉最近一直在帶領宣傳股的同志們,準備各種節目,唱歌,跳舞,放電影,想要讓老兵們在軍營里面度過最后一段難忘的時光。
退伍名單已經宣布完,退伍通知書也已經發下去了,明天就是老兵離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