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中午的時候,張偉為了盡地主之誼,請電影組全體成員去吃烤鴨。
到帝都旅游的人最想去看的景點大概就是**和長城了,最想品嘗的佳肴呢,那無疑就是帝都烤鴨了,而說到帝都烤鴨很多人就會想到“全聚德”,這是帝都烤鴨界的一塊活招牌。
此時全聚德在帝都還只有一家店,就在**廣場附近的前門大街。從**廣場往南走,過了正陽門然后再穿過馬路就到前門大街了,全聚德烤鴨店就在前門大街走進去不遠的地方。
一棟涂成灰白色的二層小樓,已經有些年代了,正門上面豎著大大的“全聚德”三個字,十分樸素,有點土里土氣的,遠沒有后世裝修成金碧輝煌的牌樓似的仿古建筑那么大氣。
但是此時這里的烤鴨是真的好吃,一直是國宴上的常客。而到了后世,真正的老北京人已經很少來全聚德吃烤鴨了,來這里的基本都是外地人。
張偉他們來的還挺巧,這家店前幾天還叫做“帝都烤鴨店”,建國時公私合營后改的名字,才剛剛恢復“全聚德”老字號的招牌沒幾天。
吳雪眼睛比較尖,看著巨大的牌匾問道:“張股長,那個德字怎么寫錯了,少了一橫。”
大家一看還真是,全聚德里面的“德”字寫成了“徳”。
張偉還真知道是咋回事,他前世和朋友來這里吃飯時,聽朋友講起過。
張偉說道:“這可不是錯別字,這叫異體字,在清朝之前,‘德’與‘徳’兩個字是通用的,可以有橫,也可以沒有橫,后來在康熙皇帝下令編撰《康熙字典》時,收錄的是有橫的德字,于是沒有橫的一個便成了異體字。在古人的碑帖中就可以經常看到沒橫的徳字,像是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米芾的《德忱帖》中都是沒橫的那一個。全聚德為了保持其牌匾的歷史原貌,所以牌匾上的‘德’字一直少一橫。”
當然也有人給這個異體字編出了很勵志的故事,有人說:“當時全聚德創始人楊全仁在創建店面時,一共雇了13個伙計,加上他自己一共是14個人。為了讓大家安心干活,同心協力,所以當時找人寫招牌時,故意少寫了一橫,表示大家心上不能橫一把刀。”
這純粹是后人的臆測,照這樣說的話,那加上一橫,不是更能表示大家一心一意的做事嗎?
后世網上有華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大錯字的介紹,像是天下第一錯字,承德“避暑山莊”的“避”字右邊的“辛”下部多寫了一橫,還有濟南“趵突泉”的“突”字少了一點等等,這里面有的是真的有歷史典故,但是有的純粹就是當時寫錯了,結果還編出個美味的心靈雞湯來圓話。
寫錯字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沒文化,一種是太有文化。
張偉帶著大家步入店內,人不是很多,還有幾位算是這時候的稀有動物——“外國人”。
坐下之后,有服務員遞過來菜單,電影組眾人看了下菜單,對價格都是咋舌不已,一只烤鴨竟然要“八塊錢”,妥妥的高消費啊。對比這時候人們的月工資收入還只有三四十塊錢,一只烤鴨就能吃掉五分之一的工資了,公款消費都不敢這么兇狠啊,所以這年頭來全聚德吃飯的基本都是外國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