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十來天就要到春節了,張偉在春節前還有一件事情要去辦,就是要到《攻克諒山》的劇組去看看拍攝情況。
雖然臨近春節,但是劇組并沒有放假,還在帝都八一廠的攝影棚里面拍攝一些室內戲和需要布景的戲份。劇組要在年前將這部分戲份趕工拍攝出來,這樣過完年之后劇組就可以離開帝都,去桂省前線拍攝剩余的戰斗戲份。
任彭遠導演在十一月中旬從張偉那里拿到改編權之后,回到了帝都,他很快就向廠里申請電影立項,并在短時間內籌備好了劇組開機。現在劇組已經拍攝了一個多月了,由于室內戲戲份不多,已經差不多要拍攝完了。
八一廠是華國唯一的一個軍隊電影制片廠,也是華國八大電影制片廠之一,廠址位于帝都封臺區六里橋北里,占地面積將近四百畝。
八一廠建立于1952年8月1日,是伴隨著共和國一起成長起來的老電影廠。張偉記得小時候很多電影前面都會出現那個紅星閃耀,光芒四射的片頭,會響起那曲令人熱血沸騰的bgm。一看到這個片頭,聽到這個聲音,就知道這肯定是一部不錯的戰爭影片,滿滿的回憶感。
只是沒想到在后世的2017年底,這個擁有65年輝煌歷史的八一廠會在軍改大潮中被裁撤,并入解放軍軍事藝術中心,從而退出了歷史舞臺。馮大炮執導的《芳華》成為了八一廠參與出品的最后一部電影,八一廠就如同《芳華》中“文工團”的命運一樣。
其實很多電影愛好者和普通觀眾對于代表人民子弟兵的八一廠都有著深厚的感情,八一廠拍攝的影片幾乎都是弘揚主旋律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影片,里面蘊含著一種軍魂。
記得有網友在網上評論八一廠被裁撤的新聞時說過:“如果改革必不可少,我希望能夠保留八一電影制片廠,該裁撤的應該是華國國家男足。”是啊,散亂不堪,毫無斗志,連戰亂不斷地敘利亞隊都能輸的男足,也就是足協還覺得“差強人意”吧,普通球迷一時都難以接受,男足應該遠離足球圈,去爭取諾貝爾和平獎了。
張偉走進八一廠大院,迎面就看到墻上刷著“用光影寫史,為軍旗增輝”的標語,這正是軍隊里面電影人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職責。
張偉在門口哨兵的指示下找到了八一廠的一個攝影棚,里面正在進行《攻克諒山》的拍攝工作。
張偉看著片場內的布景,以后世人的眼光來看,一切顯得有點假,一副六七十年代老片的感覺,但是突然想到現在也才是八十年代,自己的眼光還是有些超前了,其實以現在人的審美水平來說,這個布景還是不錯的。
張偉在《攻克諒山》的和幻燈片里面撰寫了很多真實發生在109團的感人事跡,但是電影的篇幅畢竟有限,在改編成電影時,編劇在咨詢了原作者張偉和導演任彭遠的意見后,刪除了一些支線情節,將一連的幾場戰斗作為了故事主線。
電影里面主要是保留了三段故事,在攻克扣馬山536高地時,梁連長犧牲的那場戰斗,奇襲三星洞碉堡群的戰斗,以及最終一連跨過奇窮河天險,徹底攻占諒山的戰斗。
現在片場內正在拍攝的是在扣馬山戰斗之前,在團部召開的動員會上,各連的連長紛紛向團長政委遞交請戰書,爭奪主攻任務的一幕。
這是一場群戲,出場的人物有團長,政委和十來個連隊的指揮員,電影中要展現出我軍指戰員那種奮勇爭先,不甘人后的大無畏精神。
群戲的拍攝需要導演對現場進行精心調度,既要充分展示主角的能力和性格特征,又要考慮到其他人的表現和互動,不然場面就會顯得比較亂,要么是主次不分,要么是一枝獨秀。
在展示給觀眾的最終成片里面,導演既要讓主角令人印象深刻,又要使其他人的表演不能流于表面,這就比較考驗導演的功力水平了。
在電影里面飾演團長張大山的是八一廠的著名演員高寶成,這可是一位老戲骨啊,他十二歲就參加了八路軍,被賀帥親自選進了一二零師的戰斗劇社,從出演兒童劇目開始,一步步成為了著名的電影表演藝術家,在熒幕上面刻畫了很多我軍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