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決定了留在這里繼續拍攝,劇組沒有再耽誤時間,下午就恢復了拍攝。
劇組繼續拍攝我軍攻擊536高地的戲份,這里就需要劉營長他們協助了,劉營長叫來了一個沒有任務的連隊。
任導演把戰士們分成兩撥,一伙人穿上劇組準備好的敵軍制服,在山上扮演敵軍,另一組人在山下扮演我軍,再把劇組里面的幾個演員混在他們里面。
分好組之后,任導演留下副導演指揮兩撥人開始排練,戰術動作和走位張偉這個軍事顧問都已經大致設計好了,具體動作還需要演員們自行發揮。
任導演則走向另一邊,帶著攝影師小李開始選擇拍攝角度和設置機位。
劇組拍戲,不是到了外景地就能立馬開拍的。像是拍攝這種戰斗戲份,雖然只是幾十上百人的中等場面,但是前期準備工作就需要很長時間,有時候一場戲可能需要幾天的時間才能拍完。
劇組的攝影師小李站在高地的側面,他將眼睛貼在攝影機的取景器上面瞄著遠處正在排練的人群,不斷地變換著位置,試圖找出最佳的機位。
小李旁邊還有兩個人寸步不離的保護著他,怕他摔倒,這倒不是小李有多么的重要,而是攝影機太金貴了,實在是傷不起,全劇組就這一臺攝影機,它要是出點兒問題,全劇組都得歇菜。
這個年代機器相當珍貴,都是進口貨,其實后世也基本都是進口貨,而且主要就是ARRI(阿萊),RED,SONY這幾個牌子,而且RED還是在數字攝影時代由一個米國富豪攝影發燒友鼓搗出來的,因此此時的攝影機要么是德國貨,要么是東瀛貨。
華國在電影拍攝器材方面研發很落后,國內一直要到2009年才由Kinefinity(卓曜科技)研發出了數字電影攝影機,被使用者稱為“國造攝影機”,其最大的優點當然就是便宜了,性價比很高,很多網大都是用它拍出來的。
《攻占諒山》劇組用的是德國的ARRI,由于邊境地區潮濕悶熱,每次使用之后小李都得小心翼翼地將機器檢查一遍,差一點兒第二天就不能拍,壞了的話更是得送回帝都才能修,沒個十天二十天回不來。
至于學一學原理攝影師自己來修,別開玩笑了,別說自己不會修,會修的話也不敢瞎弄啊,一部機器的價錢都能拍半部電影了。
任導演和小李從山下到山頂一路觀察,選好了幾個適合的機位,最后在一個緩坡處,小李說道:“導演,我建議在這里建一段軌道,利用軌道車將戰斗的全景都收錄進來,然后再在剛才那幾個機位拍幾個不同角度的特寫。”
在劇組里面和導演溝通最多的就是攝影師了,尤其是這個時代還沒有監視器,拍出來的效果是否能讓導演滿意,全看攝影師是否能夠充分理解導演的意圖。
導演在拍攝現場主要有三個工作:場景控制,攝像調度和演員調度,其中一多半都要依賴于攝影師,機位的架設,拍攝的角度都需要二人有效的溝通。
任導演看了看小李畫的機位布置草圖,又和他討論了好一會兒,修改了其中幾處,才確定了最終的拍攝方案。
任導演選擇小李這個年輕人作為攝影師也是無奈之舉,和他最熟悉的一個攝影師在《鐵甲008》劇組有拍攝任務,抽不出時間。但是好在小李人比較勤奮,劇本讀的比較透,也愛和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