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省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上曾經有十四個政權陸續在此建都。
在近現代時期,秦省在華國的地位也是十分重要,這里是革命圣地,是偉人等老一輩革命家戰斗生活過的地方。
商絡在陜南,這里無論是氣候條件,還是當地人的語言生活習慣等方面都和陜北有著很大的不同。
按照華國南北劃分習慣,陜北屬于北方氣候,干旱少雨,而陜南則是屬于南方氣候,較為濕潤。另外陜南的語言更接近川鄂地區,飲食上也是以大米為主,和以面食為主的陜北有很大的不同,一個省的南北就有如此大的區別,足見華國之地大物博。
商絡市因境內有商山和洛水而得名,張偉和戰史編委會的同志到達這里的時候已經是六月中旬了。他們一行一共三人,除了張偉之外,還有文化科的馮干事和年后才從連隊里面調上來的攝影干事趙衛國。
張偉他們沒有去當地的軍分區,而是拿著介紹信直接找到了山Y縣的人武部,當年那場大戰就發生在山Y縣東南七十余公里的漫川關鎮。
山Y縣人武部是正團級單位,主要負責當地的征兵和民兵、預備役的管理工作,他們還是第一次碰到這種過來采訪的同志,因此還挺重視,特地給張偉他們派了一輛車,并且讓熟悉當地環境的一名司機來協助他們。
張偉三人在招待所住了一晚之后,就在這名司機的帶領下驅車來到了漫川關鎮,漫川關戰斗遺址就在當地的云嶺村一帶。
那場戰斗發生在1932年,距離現在已經將近半個世紀了,親眼目睹過或者經歷過那場戰斗的村民至少已經都是六七十歲的高齡了。
張偉他們在鎮子里面住下,白天就到戰場附近的村子里面去采訪,晚上回到鎮上整理材料。幾天的時間內他們一共采訪了四五十位當年目睹過那場戰斗的村民,獲得了大量的歷史資料。
張偉他們還專門去戰斗的關鍵所在張家莊埡口實地考察了一番。
張家莊是一個簸箕形的高山盆地,埡口是這里通向西南的一個小豁口,左右兩側是對峙的高山,地勢非常險要,易守難攻,據當地村民介紹,當時的戰斗不是以槍聲打響的,而是直接以手榴彈、刺刀開始。
張偉讓趙衛國拍攝了很多照片,此地到現在還能依稀辨認出一些殘存的工事,這些都是當年紅軍戰士們構筑的防線。
隨著采訪的進行,那場發生在五十年前的戰斗過程中的很多細節也漸漸的清晰起來。
1932年冬天,紅四方面軍兩萬余人在戰略轉移途中被敵人五個師四萬余人包圍在了漫川關以東的云嶺,碾子坪,康家坪,板廟,萬福之間的峽谷之中。徐總指揮率軍向敵人薄弱的北部突圍,經過三天兩夜的激戰,全軍從張家莊埡口勝利突圍,在這場關系到紅四方面軍生死存亡的漫川關戰斗中,共計有一名韓姓團長在內的近千名指戰員壯烈犧牲。
在張偉他們快要結束采訪,返回山Y縣城的時候,一個受訪者告訴他們如果想要了解當年的事情,一定要去采訪一位當年幫助過紅軍的王姓老人,這位老人這些年一直住在深山里為當年的紅軍烈士守墓。
聽到這個消息,張偉決定再停留一天,請這位受訪者帶他們去山里面采訪王姓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