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河》雜志是在1956年創刊的,在新華國文學的奠基時期有過非凡的表現,曾號稱“小《人民文學》”,在秦省和周邊的省份影響力舉足輕重。
張偉記得此時那個作家應該就是這本雜志的編輯之一,也經常在上面發表作品。
張偉順手拿起這厚厚的一本雜志,翻看著每一期的目錄,想要尋找那個熟悉的名字,結果竟然沒有找到,接著又翻看起雜志封面上的編輯人員一欄,也沒有看到。難道這個時間段他還沒有用筆名,而是使用的真名,張偉又重新翻看目錄,找起了王偉國的名字,還是一無所獲。
旁邊蘭香剛吃過一塊巧克力,正回味著那滋味,就見張偉在那亂翻,不依道:“張偉哥,你找什么呢?別給我弄壞了,我好不容易才從同學那里借來的。”
張偉停下翻看的動作問道:“香兒,你平時很愛看這些雜志么?”
蘭香說道:“是啊,我有個同學,她父親是縣里的領導,單位上面定了好多種雜志,她經常帶到學校來看,我這里有一些就是向她借的。”
張偉問道:“那你看過陸遙寫的詩歌和散文么?很多應該就是發表在這個《延河》雜志上面的。”
蘭香想了想說道:“沒看過,最近兩年的《延河》我都讀過,上面的詩歌有好幾首我還摘抄了呢,陸遙是很出名的作家么?”
張偉又問道:“那王偉國呢?這個名字聽說過么?”
蘭香仍舊是搖頭說道:“沒,張偉哥,你認識這個人么?”
張偉說道:“哦,那可能是我記錯了。”
張偉思忖著難道又是哪里出現了偏差,居然沒有陸遙這個人,那《平凡的世界》這本被譽為是“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的明珠,激勵萬千青年的不朽經典”呢?這部不該被埋沒啊,這本書可是曾經的自己最喜歡讀的一本,帶給了自己很多關于人生的思考。
孫大娘和兒媳忙碌了半天,終于準備好了午飯。
這時孫少安也回來了,他見到張偉十分高興,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孫少安和他爹孫玉厚一樣勤勞本分,心地善良,他年輕時也曾經有過遠大的理想,并為此認真讀書,以全縣第三的成績考入縣城中學,但是最后為了扛起這個“爛包”家庭,肩負起兄長的職責,他坦然的放棄了學業,回家拿起鋤頭下田種地,當起了一個從土地里刨食的農民。
為了這個家庭,他放棄了很多東西,他甚至不敢去愛,不敢去幻想不切實際的愛情,而是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一個晉省姑娘。
張偉從小在家里就沒干過什么重活,剛來雙水村插隊和其他知青一起下地干活時,他根本干不了什么,被很多人嫌棄,要扣他的工分,是孫少安幫助了他,他的那份工有一多半都是孫少安幫他干的,因此他把孫少安當成了是自己的親哥哥一樣的人物。
張偉問道:“少安哥,聽大叔說你開了磚窯,成了咱村致富第一人,而且還要箍新窯,你這都快成了‘萬元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