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魔都之后,張偉將最終的劇本交給了導演謝縉,他的工作就算是完成了,之后李準會跟組拍攝,如果在拍攝過程中遇到劇情上的問題就都由他負責了。
但是謝導演還是想在演員上面聽聽張偉的意見,畢竟張偉是原作者,在寫作的時候頭腦中對于角色的外在特點和行為特征都有一個最原始的印象。
其實很多導演在選擇演員的時候,都是看“眼緣”,演員的第一印象特別重要,導演會考慮這個演員和自己心目中的那個角色形象的契合度。
姜聞在拍攝《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時候,為了找到心目中那個充滿野性和魅惑的女主角,將帝都所有藝校的女孩子都挑了個遍,也沒找到契合他的想法之人。
當然也有導演不看重這個,后世很多網劇導演自己心目中都沒個角色形象,更看重的是那些明星帶來的資金和流量,結果拍出來不少尬劇。
在《花環》劇組正式開機拍攝之前,在張偉的建議之下,謝縉導演將所有的演職人員都召集在了一起,進行劇本“圍讀”。
劇本“圍讀”就是在影視劇開始拍攝之前,導演、編劇、主演等工作人員聚在一起,對劇本進行分角色朗讀,沒有服裝化妝或者燈光輔助,演員也不需要在意鏡頭走位,就單純是讓大家把劇本從頭至尾梳理一遍。
有一些劇組還會叫上幕后人員一起參加,在演員們朗讀劇本的過程中,任何人有問題都可以提出來,大家一起研究解決,像是有一些劇組在劇本“圍讀”時連劇中一頓飯吃什么,魚缸里面養什么魚都拿出來討論。
劇本圍讀不僅可以加深所有演職人員對于劇本的理解,優化劇本內容,也可以讓劇組各個部門的人員在開拍之前提前接觸,并且進行溝通和交流,提前營造出良好的工作關系。
有效的劇本圍讀可以大大加快劇組適應過程,讓大家很快進入工作狀態,避免開機后影響拍攝進度。
這種劇本圍讀在華國早期的影視劇拍攝之前也有,像是87版《紅樓夢》劇組在開拍之前就在帝都的圓明園舉辦了兩期演員學習班,組織演員們研究原著,分析角色,甚至是學習古代禮儀,學習琴棋書畫,增強藝術修養。
但是這在華國并沒有形成慣例,慢慢就很少有劇組進行了,尤其是后來一些明星演員為了謀取經濟利益,參加大量商業活動,根本沒有時間鉆研劇本,更別提參加劇本圍讀了。
于是,在華國的影視圈劇本圍讀成了偶爾得見的稀罕事兒,直到張偉穿越前的那兩年才又有影視公司和導演重新開始重視起來。
倒是在泡菜國影視圈,這種模式形成了定例。
在泡菜國,所有影視劇的劇組開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進行劇本圍讀,所以韓劇公開的第一個拍攝花絮一般都是全組人員到齊后一起相互介紹、朗讀劇本的視頻。正因為有了劇本圍讀的存在,所以即使韓劇邊拍邊播的模式,其質量依舊有保證。
歐美的一些導演也有類似的習慣,他們管這個叫做“tablereading”。像是大導演昆汀在拍攝《八惡人》之前,就將電影中所有大腕演員都請來在一個劇院里面召開tablereading,他居然還賣票,一張票要一百多美元,比電影票都貴十幾倍。
張偉將這個來自于后世的想法和謝縉導演一提,他就明白了這樣做的好處,也十分贊同,就召開了這次劇本圍讀,還邀請張偉一同參加,讓他代為主持。
劇本圍讀的第一項是劇組演職人員們自我介紹,今后幾個月里面大家都要在一個劇組里面討飯吃,至少要先混個臉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