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廠長說道:“那太麻煩了,你還要郵寄去帝都,還要和他們的編輯聯系,再說你現在人在魔都,和那邊聯系也不方便,我們魔都這里文學雜志也有不少,我幫你聯系一家。”
張偉想到自己這次的寫作題材和之前的幾部不太一樣,也不知道適不適合《當代》這種注重現實性的雜志,就沒有堅持,說道:“那就謝謝徐廠長了。”
徐廠長幫張偉聯系的是魔都作家協會主辦的雜志《魔都文學》,這本雜志雖然沒有“四大名旦”的名氣大,但是在華國也是一本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文學期刊,由巴金先生在1953年創辦,被稱為是“海派文學的主辦基地。”
魔影廠和《魔都文學》雜志的聯系十分緊密,魔影廠的很多作家編輯都在這本雜志上面發表過文章,而《魔都文學》也會把合適的劇本推薦給魔影廠進行改編,雙方算是合作關系吧。
徐廠長直接給雜志社的張主編打電話,介紹張偉過去投稿,對方聽說是小有名氣的作家張偉的新作,欣然答應下來,讓張偉帶著草稿直接去雜志社找他本人投稿。
而與此同時,在七百公里之外的廬山蘆林湖邊的賓館里面,楚筠正一身淺粉色睡衣躺在床上,翻看著張偉臨別時送給她的草稿。
自從張偉離開之后,楚筠突然就沒有了游玩的興致,沒有再出去閑逛,這兩天一直躲在賓館里翻看這份草稿。
楚筠又從頭到尾翻看了一遍,嘴里嘟囔道:“那個家伙到底是什么意思。”
看著中那若有若無的出現的自己的影子,楚筠不禁陷入了遐想。
女主角周筠那么開朗美麗,和自己倒是很像,可是男主角耿華被寫的那么樸實靦腆,一點都不像是那個有些油嘴滑舌的家伙,不過中耿華那種對家國的熱愛與自強不息的精神倒是和他有一點相像。
營造出來的那種朦朧的若有若無的愛意,那種一見鐘情的美好愛情倒是讓人心生向往,周筠心想:“張偉這個作家倒是挺稱職的,文字里充滿了詩意。”
可惜,只寫到了耿華因為周筠的事情受到迫害,而周筠則傷心的離開了故國,整場愛情故事成為了一個悲劇,那個家伙不是在暗示自己什么吧?
再后面關于兩個人的故事,里面沒有交待,可是開頭明明寫的是五年后周筠又再次回到了華國,暗示了這個愛情故事后面還有繼續的可能。
可是那個家伙居然在結尾處寫了“”幾個字就算完了,把周筠的胃口掉在半空不上不下的,十分期待后面的故事。
楚筠放下草稿,又拿起旁邊的一本書翻看起來,書的名字正是張偉所寫的那本《高山下的花環》。
前兩天楚筠去張偉所住的廬山別墅那里打聽張偉在魔都的地址,管理處的同志聽說她是打聽張偉的情況,就告訴她張偉他們幾個作家是魔都電影廠派到這里來采風的。
楚筠聽他說張偉真的是一名作家,就和對方閑聊起來,才知道張偉不僅是一名作家,而且還是一位十分出名的作家,他寫的《高山下的花環》感動了無數人,另外的《攻克諒山》、《狂怒》、《最后一個軍禮》也都是十分優秀的作品。
楚筠向對方打聽哪里可以買到這幾本書,沒想到對方見自己認識這位張作家,主動地將他的藏書借給了自己,上面還有那個家伙給他寫的簽名。
回到賓館以后,楚筠就開始起這幾本,結果就是被的內容感動的哭了。
雖然她沒有在大陸生活的經歷,但是卻還是被書中的那些平凡而又具有崇高偉大心靈的人物給感動了。
從《高山下的花環》中的劉三喜,李開來,到《狂怒》中的李德桂,徐森,再到《最后一個軍禮》中的史亮,這些英雄人物的事跡讓這個從米國歸來的華僑女孩也接受了一場愛國主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