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筠看著電影上面劉連長因救人而犧牲的一幕,都快要為之落淚了,再聽到這首《精忠報國》更是感動不已。
熟悉華國傳統文化的楚筠知道這首歌的歌詞是描寫南宋抗金名將的,歌頌的也是那種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她悄聲問道:“張作家,這首歌是誰寫的?歌詞簡直就是一首優美的小詩。”
張偉頗為不好意思,但還是硬著頭皮說道:“額,是我寫的,我可是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寫成的,歌詞經過再三修改,旋律的起伏,配樂的結合,都做了周密的安排。”
他說的這些都不錯,可惜做這些工作的人可不是他,而是剛哥。
楚筠聽了張偉的回答,絲毫不感到意外,此刻在她的心目中張偉已經是一位十分有才華的青年作家了。
影片放映還在繼續,經過一番苦戰之后,人民軍隊終于到達了奇窮河邊,電影也放映到了當初張偉苦心設計的航拍那一幕。
鏡頭轉換的很突然,前一秒鐘還是從地面遠處拍攝的戰士們沖向河邊爭搶渡船的鏡頭,下一秒鐘視角轉換到了從空中俯瞰,地上的人在銀幕上面只有火柴盒大小,鏡頭沿著河岸邊徐徐推進,將地面上的千軍萬馬都收錄在了其中。
背景音樂也隨著畫面的切換而發生變化,人民軍隊進行曲那激昂的旋律在放映廳中響起。
戰斗場面雜亂而有序,遠處正在發射的炮群,岸邊爭渡的船只,橋上邊打邊沖的坦克,被攝入了同一個畫框,共同構成了一幅渡河攻擊的全景,觀眾們似乎是獲得了上帝視角,將整個戰場態勢一覽無余。
如果有軍事專家在場的話,甚至可以借此品評一下渡河部隊的得失,指揮官的指揮策略,戰士的訓練水平。
這都是宋營長帶著部隊在盤江邊上訓練了一個月的成果,戰場的構筑,步坦協同前進的配合,戰士的戰術動作都是嚴格按照部隊訓練大綱精心設計好的,看似雜亂,但是其中包含著一定的軍事理論知識,為此張偉和宋營長還反復商量了好久。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普通觀眾雖然不懂這些軍事知識,但是他們此刻似乎是化身成為了空中的飛鳥,可以俯瞰大地,宏大的進軍場面一覽無余,氣勢磅礴,令人震撼。
緊接著鏡頭再次轉換,對準了渡河部隊的正面,只見銀幕上一群身著草綠色軍裝的戰士從斜下方迎面沖來,而鏡頭的遠端還有新的部隊不斷源源涌現,一股山雨欲來的壓迫之感迎面沖擊而來。
在刻畫完整體的戰場態勢之后,鏡頭接著切換到了局部的特寫,銀幕上面閃現出那個“對沖鏡頭”。
攝影機隨著高速飛行的直升機迎面沖向大橋上駛來的坦克部隊,觀眾感受到的壓迫之感更加強烈,在雙方交錯的一剎那,坦克那高昂的火炮突然一陣抖動,炮口冒出一屢火星,一道流光激射而出,極具震撼感。
當初拍攝這個鏡頭時也是花費了好大功夫,因為地面和空中沒法及時聯系,雙方交錯的時機不好把握。
鏡頭持續推進,越過一輛輛坦克,接著是后面的步兵,都是一掠而過,最后鏡頭抬起瞄向遠方。
畫面隨之又切換到行軍隊列的背面,鏡頭越過我軍,瞄準了遠處的敵人,只見炮彈密集的傾灑在敵軍的陣地上面,一股股硝煙升騰而起,這樣的畫面在后世的戰爭戲中司空見慣,此時卻很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