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一本好的,一個好的故事,它的初衷應該是一種想要表達的**。
作者心里有了想要表達的東西,有了想要傾訴的東西,這才有了文字。
最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我自己都沒搞清楚我到底想寫什么。
想寫日記嗎?
想寫裝逼嗎?
還是就像我上架感言的時候說的那樣,只是因為我娘不想聽我的吐槽,就找個地方偷偷寫下來。
我自己都搞不清楚。
很多老作者跟我說,寫書想出成績必須要寫大綱,要不然就會死的很慘。
可是我一直都沒有大綱,想到哪里寫到哪里。
其實寫了這么久,我一直在思考。
我知道我是想要表達一些東西的,隱隱約約我有那個想法。
但是總覺得像是一層窗戶紙,就是捅不破。
然后不久前我在朋友的讀者群里看到他們在聊大綱的事情,說一本書就是:
“一個什么樣子的人,因為什么事情,突然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拿到了什么籌碼,有了一個新的目標,經過什么樣的努力,最終蛻變成為什么樣子的新人生。”
他們說這是一個標準化可以套用的公式。
然后我好像突然就懂了。
這個公式,放到我剛剛寫下這本書第一個字的時候,我填不出來。
放到上架三十萬字的時候,我還是填不出來。
但是放到現在,我突然發現,我可以填了。
為什么呢?
因為主角好像成長了。
不是因為我是個作者,我“讓”他成長的。
而是因為他經歷了那么多的事情,看到了那么多他以前從來沒有看過的東西,想了一些他以前不會去想的問題,自然而然的成長,蛻變了。
其實好像每個人都是這樣,因為經歷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所以現在的我們才是我們。
我確實是想要去記錄一些東西的。
這本書里的情節,除了幾個比較出名的事情之外,大部分都是真實事例。
經歷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只是覺得它們值得被記錄下來。
但是當我把這些事情安排給主角,看著他一點點客服困難,看著他心態轉變,看著他走到現在的時候,我突然發現了很奇妙的事情。
主角就像是另一個我一樣,他經歷了我經歷過的東西,然后告訴我,一些我當局者迷看不清的道理。
這種很玄乎的感覺就像是,傳說中的“自省”?
然后我突然看清楚了我一直以來想要的東西。
我想當一個“記錄者”。
也當一個“吶喊者”。
我不會放棄當醫生,不僅僅為了治病救人,還有你們說的養家糊口。
還為了去“看”。
然后記錄下來。
然后讓我的主角成長,讓自己成長。
也讓這些事情,可以成為能看到這本書的你們的經歷。
也希望這些事情,可以成為你們人生路上的一部分。
我初中高中的時候,其實很討厭魯迅先生。
不僅因為他的文章要學要背要理解,我還覺得他很矯情。
可是現在我懂了。
他真的不是矯情,他只是會去思考很多的事情,去想很多普通人懶得想,想不到,或者不敢想的事情。
然后當一個記錄者,當一個弘揚者,當一個吶喊者。
在這里引用他的一段話吧。
給老張,給我自己,也給很耐心的看到這里的你們。
“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之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如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魯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