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城下,一片污言穢語,謾罵之聲響徹四野。
從三天前開始,曹洪輪番派人到城下罵陣,從武義母親開始往上十八輩女性成員進行輪番問候,這些被挑選來的,都是軍中的**,被曹洪稱之為敗類,但一個個打起仗來卻是兇悍無比,而且吵起架來,更是刁鉆。
到后來,不只是武義,城上有名沒名的,只要知道對方姓名,那便是一通問候,雖然武義一直以來都是以穩為主,絕不輕易與人交鋒,但這般辱罵,是個人都受不住。
“將軍,軍中將士群情激憤,此時若再不出戰,恐怕對我軍士氣不利。”成方來到衙署,對著武義拱手一禮道。
莫說尋常將士,便是成方這般老成的將領,也有些忍不住了。
“不出戰,只是折損士氣,但若出戰,恐怕就不是士氣受損那般簡單了。”相比于成方等將領,武義倒是淡然不少,當然,這根陳默教導他逢戰必須冷靜,憤怒會讓人判斷失誤沒有任何關系,武義也不是沒脾氣,少年時那可是隨時隨地敢拔刀砍人的存在,怎么可能沒脾氣?
之所以淡然,是因為第一天之后,武義便沒再去城頭觀望,他知道再這般下去自己怕是也會失去冷靜,所以他這兩天壓根沒去城頭觀看敵陣,只在城中處理事務,繼續細化這五萬兵馬的布署。
有一點,曹操帳下的謀士說的沒有錯,武義并不是那種很有天賦的將領,像陳默那樣正面硬杠,以六萬破十萬的戰爭,武義是打不出來的,莫說武義,曹操麾下那些作戰經驗豐富的武將,能打出這種戰績來的,恐怕也挑不出幾個。
武義帶兵之法,是陳默給他的提議,每一場仗,做好充足的準備,至于要有多充足,對敵人的了解,還有對自身兵馬的掌控,在做好這些之前,盡量不要正面碰撞,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做到這兩點,就先贏了一半了。
聽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甚至有時候想考慮全面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對敵人的了解,這個細分出來,要分析對方將領過往的戰績,知道對方的大致性格,兵力的布署,軍隊的素質,有無援軍,援軍最快會多長時間趕到,糧草運輸的路線等等。
別說武義,就算是陳默親自來,也不可能將敵人了解的那么透徹,單是對方的兵力布署,就沒辦法徹底掌握,還有糧草運輸的道路,善戰者,哪個不是將自己的后勤保護的死死的,這戰爭之上,最狠的便是絕糧之策,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所以對于糧道的保護,一直以來都是重中之重,陳默如此,曹操亦是如此,當年袁紹也是倒霉,遇上了馬超,更倒霉的是有一個酗酒的大將,才有牧野之敗,否則那一仗再拖多久,陳默都不奇怪。
另外一點,對自身的了解,也就是知己,感覺上好像容易,但實際上人最不了解的,往往就是自身。
而放到軍事上,可不只是對自己的糧道、兵馬布署這些了解透徹就夠了,作為一名主將,你還得了解到你自己的后方,同一陣營未必都是朋友,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身后的朋友有時候比強大的敵人更可怕。
武義顯然不是那種能夠算計人心的統帥,所以他一般臨戰,會不斷細化自己的布署,包括出現意外時,軍隊的反應速度,自己部下將領誰的能力適合安排在什么位置,出現意外時該誰在第一時間補上去。
有些像紙上談兵,但武義南征北戰這么多年,也漸漸在此基礎上,琢磨出一套適用于自己的戰爭理論,在沒有七成以上的勝算,絕不出兵,但勝算高過九成,也不能出兵,那代表很可能是對方在誘敵,除非對手是烏合之眾。
但戰場之上瞬息萬變,七成勝算的仗,如果讓陳默知道了肯定會相當無語,他打了半輩子的仗,也沒遇到過幾次這種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