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番動作,看的叫不少人心寒,陳默一直以來雖說被諸侯詬病出身、詬病篡漢,但對內,卻一直是頗為仁義的,這是第一次,陳默對治下官員露出冷酷無情的一面,而新舊替換的速度也給不少人上了一課,經過這幾十年培養,朝廷缺官的事情早就是過去了,不說頂尖人才,至少在這地方治理的人才,朝廷并不缺。
陳默組建了數十年的三學,第一次向世人證明了它存在最大的意義是什么。
而陳默也趁著這次機會,明正典刑,朝廷俸祿是足夠的,若有人貪贓枉法,這關中一千多顆人頭還有那一千多個突然間沒落的家庭就是榜樣。
士人隨著陳默的新政已經成了過去式,陳默效仿推恩令做出來的制度,已經成功將士人從內部瓦解,士人已經很難再跟朝廷抗衡。
當然,世間萬物,有陽便有陰,舊的權貴沒落,自然會有新的權貴升起,但至少眼下,在陳默的打擊下,類似過去士人、外戚這種能夠脅迫皇權的黨派并無形成的土壤。
而陳默也借關中之事,震懾百官的同時,開始大刀闊斧的開始建立新的制度,昔日的天網開始逐漸被人所熟知,百官相互監察的制度開始建立,同時軍權獨立于政權之外,只受陳默節制,地方官員無論品級高低,都無權沾染兵權。
不管這官員私下里如何評價陳默,但在民間,隨著這次大面積殺官,陳默在民間的聲望卻是越發的高起來。
畢竟這種事對于百姓來說,有些大快人心,甭管那昔日的官員有沒有迫害到自己,但就是解氣。
漢授二十二年,匈奴第八次上表請求內附,匈奴單于更是親自來到洛陽,遞交降表之后,便賴在洛陽不走了,這事兒陳默也沒強行趕人,不過內附之事還需徐徐圖謀,如何內附,怎么安置,風俗習慣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不是朝廷接受了,那就代表匈奴內附了,陳默要的不只是個形式,而是要真正的將這些人都化為漢民。
八月,陳默下詔,開放邊關,允許塞外胡人與漢人進行貿易,同時允許駐扎在并州、幽州、西涼的各部邊軍向外擴張,只要愿意插上明王旗幟的部落,都算漢人,當然,這些部落也需要向漢人繳稅。
不過草原該如何治理,陳默一時間也想不出個可行之法,倒是開放邊境之后,幽州、并州在后半年戰事頻發。
“王上,是否重新閉關?”洛陽,王府大堂,一名大臣皺眉道:“邊戰頻發,邊地百姓不得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