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授二十九年,元月初一,洛陽城外,高達九丈的祭壇上,劉能捧著傳國玉璽的手有些顫抖。
這傳國玉璽一旦交出,也就代表著大漢徹底成為過去,自己也將不再是天子,此刻的劉能,多么希望這祭壇上的文武百官之中,有人能夠在這個時候站出來,義正言辭的抨擊陳默的無恥行徑,只可惜,并沒有。
祭壇上的文武百官,只是期待的看著最高處,并沒有‘正義之士’站出來為劉能說一句。
“陛下?”陳默伸手,看著劉能的樣子,微笑道。
劉能無奈的閉上眼睛,將代表著天子權柄的玉璽奉到陳默面前。
陳默微微一笑,躬身接過,高舉玉璽,朗聲道:“漢室立國至今,已有四百三十一載,有高祖斬白蛇起義,推翻暴秦,立大漢四百三十一年國運,然天道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今漢室國祚已盡,今受漢室余澤,上承天意,下受民心,得以受封天子位,必恩施海內,勤政愛民,延續我華夏傳承,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恭賀陛下!”群臣聞聲而拜,緊跟著四周軍隊、百姓紛紛向著祭壇方向跪拜下來,山呼陛下。
陳默雙手捧著玉璽,轉身朝向劉能,躬身一拜道:“先帝在位期間,雖有不足,然如今能上體天心,下順民意,自今日起,前朝劉能,受封白馬公,俸祿萬石,可入朝不拜!”
“謝陛下!”劉能深吸了一口氣,對著陳默一拜,聲音中透著幾分哽咽,大漢終究還是亡于自己手中。
“自今日起,改國號為明,今歲起,改年號開元。”陳默高舉玉璽,朗聲道。
自此,漢亡明立,歷史的車輪轉動,天下進入新的一頁。
繼位之后,自然便是大封群臣,陳默率領百官回朝之后,開始冊封功臣,至于官職改動,陳默此前已經與滿寵等人商議過,徹底廢除三公制度,將朝廷官職按照職能進行劃分,最終形成六部,分掌禮、吏、工、戶、刑,各設尚書令一位,秩比萬石,地方上仍舊以郡縣制為主,此外大明三軍自成體系,直接對接皇室,無皇室詔令,任何官員都沒有調動兵權之權。
廢除大將軍,以四驃五衛替代原本的大將軍。
四驃全號為左右前后驃騎將軍,分別掌管天下四方兵馬大權,武義為左驃騎,負責蜀地、西涼一帶兵馬,麾下有左驃騎令、左驃騎使為佐官,此外各地兵馬則由各地掌旗將軍主持,右驃騎為余昇,主掌大明水師,麾下結構與左驃騎一般,前驃騎將軍為呂布,主持北方,后驃騎將軍為徐晃,主持南方軍務。
五衛則為戍衛皇城的五大衛將軍,包括負責洛陽宮廷及周邊防務的戍衛將軍高順,執掌中原地區各地縣衛、郡衛的衛東將軍張郃,執掌并州、冀州、幽州地區縣衛的衛北將軍張繡,執掌關中、西涼、蜀地的衛西將軍太史慈,執掌荊楚之地的衛南將軍趙云。
四驃五衛俸祿與五部尚書相當,算是武將最高官職,不過大多數時候是坐鎮洛陽,除了戍衛洛陽一帶的高順之外,平日里都是參與朝政,只有各方發生大的戰事時,才會被派出,其實也相當于養老的職位,實際掌軍者如今多為年輕一輩的將領。
在此之后,陳默又以滿寵為刑部尚書令,馬均為工部尚書令,荀攸掌戶部,徐庶掌吏部,禮部由楊修負責,自此,大明朝堂的格局已經定下。
在五部、四驃、五衛之外,還有一些獨立于外的衙署,比如負責天下學院的太學令由禰衡執掌,雖說是初建,但大明的政體早在陳默征伐天下的過程中,已經逐步完善,此前雖未有明確規劃,但此前還是明王府時已經在按照這個結構運行,如今也不過是正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