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邊,主持人和柳曼青輪番和村民們說話。
一開始的時候,只是柳曼青的即興行為。
漸漸的,主持人發現這樣挺有意思的,所以為了配合柳曼青,也加入了進去。
兩人聽了一會兒村民們的話兒,心底都有點疑惑。
巴扎村的這些村民,一個勁兒的夸陳牧,實在讓他們覺得這有點假,好像事先就打好草稿,配合在一起似的。
因為這一點存疑,所以他們倆變著法子詢問村子里的事情,也變著法子想要“拆穿”這些村民們“事先準備好”的說辭。
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不管他們怎么問,不管他們問哪一個人,村民們嘴里的話兒居然都能夠做到內容自洽、邏輯合理、前后呼應……一點破綻都沒有。
兩個人問了一會兒后,實在沒什么好聞了,只能停下了這種“無聊”的行文。
從鏡頭前下來后,主持人和柳曼青相互對視了一眼,心底的疑惑一點也沒有得到解答,反而更加鬧心了。
他們實在很想知道,村民們這樣的表現究竟是自發的,還是事先安排好的。
如果是事先安排好的,那必定是花了大心思的,否則不可能讓那么多人的說法都一致,而且讓他們兩人問不出哪怕一丁點的問題。
如果是自發的,那就震撼人了。
說明陳牧真的在這片荒漠做了許多好事,使得他的“威望”極高,很得“人心”。
對于媒體工作者來說,他們見過的人和事遠比普通人要多,當然見過一些人,為家鄉或者工作所在地方的老百姓做出巨大貢獻,得到當地老百姓的衷心支持和熱烈擁戴的。
可那樣的人,一般年紀都比較大,都是因為長年工作中積累下來的“威望”。
像陳牧這么年輕的人,就得到這么多當地老百姓的支持,倒是他們從沒見過的。
而且,他們都看過陳牧的背景資料,知道他是一名輟學大學生,因為父母的意外去世來到了這么一個地方。
然后在這里從事育苗事業,漸漸把生意做了起來。
當然,他們也在背景資料中了解到,陳牧在望西省和疆齊省都搞起了所謂的農民合作種樹項目,無償支援農民種樹。
這個項目非常成功,尤其在望西省的北棹口一帶,已經成了國家專門發文件高度贊揚的項目。
各種官媒報章雜志,紛紛發文介紹、夸贊,總之聲勢很大,非常成功。
可是這些事情,節目組的眾人和柳曼青都是從紙面上了解到的,并沒有親身感受過。
所以這么乍一來就聽到那么多人對陳牧進行“吹捧”,實在讓他們有些意外,也有些接受不過來。
也正因為如,他們才會心中存疑,一直想找找茬兒。
晚上的時候,眾人就住在巴扎村。
現在巴扎村附近,也建起了十棟民宿,雖然并不算多,也沒辦法讓節目組的眾人都住下,不過幾個主創倒是可以住進去了,環境非常不錯。
至于節目組其他人,則分別住在村民們的家里,就當是接待農家樂的客人了。
陳牧當然不會住民宿,他第一時間就被賈馬勒老人拉到了家里,給他做羊湯,請他吃羊肉手抓飯。
晚上,民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