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天下初定,四海歸心,還請主上登基,即華夏皇帝位,選定國都,封禪泰山。”
這是宰相周先晟送來的請書,附有諸臣工附議。
“這一天,終于來了…”楊浪自語,有些激動。
有關國號,國都,陳工門已經擬定了幾十個,等待楊浪篩選。
這國號七七八八,有以楊浪龍興之地齊為國號的,也有要以楊浪姓氏,名字為國號的,如楊朝,浪朝,
還有以五行之說,言而今楊浪就如漢高祖劉邦,屬火德。
紅襖軍如火。
又有黑邊,玄色,則為水火并濟。
總之,各類名稱什么都有,但是卻沒有一個讓楊浪滿意的。
至于國都,很大一部分都要留在即墨,只能說這是些庸人,或者懶人。
即墨為齊地首都倒也說得過去,可為天下首都,這根本不可能。
同時被提上來的還有建康城,臨安城,汴京城,燕京,長安,洛陽,甚至還有襄陽。
主要爭議的,還是國都是在淮河以南還是淮河以北。
淮河以南富裕,百姓未遭戰火波及。
淮河以北運河以西,卻是千里荒蕪,人煙稀少,經濟凋敝。
但淮河以南從某種意義上說才是中原正統,宋廷遷都臨安后,大宋也就成了南宋。
也正因為淮河以北的中原凋敝,才更應該把國都定在中原,從而使得中原快速復蘇起來。
南方還是北方,東邊還是西邊?
較為偏南的臨安和建康被率先踢掉了。
然后是燕京,金朝的首都,也就是以后的北平,還是不符合楊浪的標準。
襄陽是重鎮,但絕對不是做首都的料。
汴京是宋朝舊都,楊浪不喜歡。
熱門的長安也不行,因為關中凋敝,把首都定在關中不僅不會加快關中的復蘇,反而會加劇關中的凋敝。
秦時,關中的確是最富裕的農耕地帶。至漢已轉移到了河南河北,自晉朝以后則是轉到了淮河以南的江南地區。
大運河的修煉,有一個重要的目的便是把江南以及中原的糧食送到關中如,不然僅憑關中,實在養不起長安作為首都帶來的數百萬非農業生產人口。
關中即便復蘇,也回不到過去的輝煌了。
而且,久居長安雖安,但對一個大一統的帝國而言,卻難以對關外之事快速做出反應。
任何事都慢半拍,這是致命的。便利,
洛陽,楊浪選了位于中原的洛陽!
主要是看中了四通八達的便利,還有十三朝古都的歷史底蘊。
雖然破敗了,但可以重建嘛,還可以增加就業崗位,培養熟練工匠……
至于國號,楊浪有自己的考量。
…………
…………
對于洛陽定都,楊浪早有準備,當楊浪領軍在運河上擊潰蒙古之事,就已經屬意周先晟做好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