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手中十五萬蒙古鐵騎,十萬漢人步卒。在這里迎戰前來討伐他的阿里不哥大軍。
阿里不哥作為草原上的實際統治者,從大草原上召集了十余萬蒙古騎兵,號召力可見一斑。
更有二十萬***軍隊,即為回回部,色目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大食人。
兵力上,其實是阿里不哥占優。
但最終結果卻是忽必烈贏了,阿里不哥被驅逐到了大澤(貝加爾湖)西北。
在這場戰爭中,漢人步卒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初始階段,漢人步卒就在和林修建防御工事,組成了厚厚的步卒方陣,長矛,大盾,遠弓,大弩,還有大量的火器混合起來。
嚴防死守!打退了十萬回回兵數次進攻后,又接連抵擋住了蒙古騎兵的沖擊。
在阿里不哥的騎兵力竭,回回兵士氣不振之際,忽必烈抓住時機,當即指揮十五萬精銳騎兵傾瀉而下。
阿里不哥的部隊遭受了重創,隨即漢人步卒開始移動,推進,與騎兵交替。
當對方蓄勢攻來,騎兵后撤,以步兵方陣硬抗。
敵軍勢盡,則騎兵出動,瘋狂撕咬…
最終阿里不哥的部隊損失過半,帶著殘部逃遁了。
長年留在草原上的幼子,還是比不上見識過各種場面的忽必烈的。
忽必烈取得了戰果,從今天開始,他就是蒙古帝國的大汗。
慶功宴上,重將酣然,就連忽必烈自己,也醉意熏熏。
殊不知他接手的這個汗位,實際上是個燙手的山芋,難以收拾的爛攤子。
……………
……………
“橘生淮南則為橘,聚生淮北則為枳……”
暗夜里,楊浪漫步草原上,頭頂是星空,腳下是大地。
這里,是長城以北。
秦皇漢武的北上,為什么都是至河套平原而停止?
即便他們的軍隊曾經抵達草原的更深處,但再也沒有北上,而是修建了長城,以守代攻。
原因其實很艱難,越過了長城,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漢人,便無法存活……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要活下去,就得牧羊,就得養馬,就得變成胡人。
草原就在那里,中原王朝無法去占領,那里的游牧民族就如斬之不近的野草一般,隔了一茬又一茬,越割越猛。
先有東胡,匈奴,后有鮮卑,柔然,再有突厥,回紇。又有契丹,黨項,女真,蒙古。
之后,還會再冒出一個所謂的滿洲。
一個民族被剪除,領一個馬上崛起,即便草原上沒了,從中原過去的中原人,在草原上也會變成胡人,而后,對長城以南發起瘋狂的進攻………
難道,就真的無法長久占據草原?把北方威脅徹底扼殺掉?
“時代,終究有其局限性,但我可以推動歷史的發展。
有句話怎么說的來著?
農耕時代自從進入工業時代,游牧民族就變得能歌善舞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