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田大開墾,從前這里是無法種植莊稼的荒郊野嶺,現在楊浪引入了抗寒的小麥,都將會成為沃土!
如何開墾荒田?
首要用上的就是耕牛,這些楊浪都早有準備,草原上源源不斷的提供,足矣支撐楊浪的大規模開墾活動。
牧民們主要的牧畜,已經從羊變成了牛與馬。馬被軍隊收購,牛也是被農民收購。
為了開墾的順利,楊浪搞出來了曲轅犁,這種要唐朝才會出現的耕地利器。
光有曲轅犁還不行,這個時候的牛可沒有后世那么聽話。一頭小牛要從小就跟著母牛在田里耕作,持續好幾年,直到把牛的脾氣磨平,直到懂得主人的鞭子和口令后才能成為合格的耕牛。
然而,在楊浪這里,完全不需要那么久。一個時辰就能讓牛學會跟著主人的繩子耕田。
辦法很簡單,給牛穿鼻子。穿了牛鼻子后,人一拽牛就會往前走。
大規模的畜耕作,要等到漢時代田法才行,但楊浪一力推動之下,上谷郡早已得到了推廣。
人工效率提升了數倍的同時,產量更是增長,因為楊浪把后世精耕細作的概念告訴了百姓。
當然,精耕細作這僅僅局限于各家農戶的一畝三分地,軍中屯田,還是要用代田法大規模耕種的。
農耕之事,上谷已經是鮮明的例子,直接復制粘貼到漁陽郡就是。
長城下的軍訓工作如火如荼的進行著。
三千募軍,五千兵役,十多天的功夫已經訓練的初有端倪,相信再有十來天就能達到目的。
也就是在此時,楊浪已經一路南下,抵達漁陽郡的最南端,五十里渤海岸。
五十里渤海岸上,聚集著數千戶漁民。
另有大河自北向南,一條從渤海直通北境長城。
楊浪就是乘坐木筏下來的,三百里水路,兩日抵達,比之騎馬還要快些,當然這是順流。
在這名為沽水的大河入海口,五百多服役人員在此勞作,修建楊浪所指定的那個碼頭。
以沽水為動脈,海產可以北上送到草原,牛羊肉也能送到內地,對于楊浪所轄兩郡,有極大的利好。
兩郡人口稀薄,楊浪剛招募三千人,對于這里來說已經觸頂了。
再征兵員,便會影響生產,不利民生。
所以,楊浪在沒有大變的情況下,是不會再進行擴招的,況且嬴政也就給了自己一萬多額度,現在也已經滿了。
但為了應付不時之需,楊浪推行了藏兵于民…
這在草原上已經實行了,每月,牧民家里的男人都會被召集起來,訓練三日,名義上以備不時之需,防范胡人。
一月三天,一年就是一月,牧民們本身就精于騎射,一年時間下來,恐怕不會遜色于胡人騎兵多少。
農人有固定的兵役,長城下的五千人,可以把他們看作第一批預備兵員。
另外還有渤海岸上,這些通曉水性的牧民們,楊浪也有同樣的打算。
楊浪開始給他們找事做,比如去建造樓船,比如替代士兵巡檢河道,游曳海面。
不用整天吃魚,能有餉銀和糧食吃,他們自然是一萬個情愿。
亦兵亦民,正是楊浪的最終目的。
既然人口限制了軍隊的發展,那就把職業軍人做精,做良。同時最大程度的發展預備軍人。
……………
……………
三個月后。
軍訓演武完畢。
十多萬畝荒地盡數開墾完成,渤海岸上,沽河入海口,燕地一所前所未有的大碼頭建成!
“這就是我的軍港啊!”楊浪輕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