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的東瀛,以使用日本刀為前提的日本“劍術”,大體可分為三類。
第一種是所謂的“道場劍術”,即以一對一公平比斗為前提,無需過多考慮周圍的外部因素,也不用太在意體力的消耗,只為追求最極限、最精妙、且不失美感的招式而存在的劍術。
在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中,大半個江戶時代,都是屬于道場劍術的。
因為那時的日本已結束了連年的戰亂,德川幕府閉關鎖國,并大力宣揚“武士道精神”,在這種較為和平的大環境下,“以武入仕”的通道比起戰國時代來進一步收窄,武士們想在“武力”這方面建立實績或是收獲名望的渠道也變得更少,于是道場劍術便迎來了蓬勃的發展,如今咱們在日本劍戟片或者漫畫里看到的那些名字非常酷炫的這個“流”那個“流”的劍術,絕大多數都被設定為誕生于這個時代。
再說第二種“戰場劍術”。
顧名思義,這是一種以“在戰場上自保和殺敵”為前提的劍術,與道場劍術相比,戰場劍術大多給人一種粗陋感覺,突出一個簡單實用、力保下限。
因為在戰場上很少有一對一的時候,更多的是多對多,乃至一對多的局面;另外還有諸多的外部因素要考慮,比如腳下的地面是堅硬的還是松軟的、是相對平坦的還是傾斜坎坷的、是基本無物的還是躺滿尸體和傷員的又比如對決時的天氣怎么樣、對手的武器是什么、對手有沒有穿鎧甲等等等等。
看到這兒可能有人要說了考慮了那么多之后,似乎棄用武士刀,改用長兵器或者弓箭火銃才是上策啊。
是的,您說得沒錯,但對于當時的一些特定人群來說,武士刀是不得不帶、不得不用,故而才不得不練的一種兵器,畢竟這武器對于“武士”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再者,修煉“戰場劍術”也不代表弓馬槍拳他們就一點不練了。
最后第三種“實戰劍術”。
這個呢說白了就是野路子,明面上來講,它也“可以是”道場劍術,但實際上就是融合了道場劍術和戰場劍術的部分理念,為求勝而不拘泥于形式的一種武學理念。
為什么說“可以是”呢很簡單使用者要是沒混出名堂或者被砍死了,那他使的就叫野路子;使用者要是揚名立萬了,那他用的便算是道場劍術反正你只要能贏,隨便起個“什么什么流”的名兒,想怎么吹就怎么吹。
其代表人物嘛,想來大家也意識到了,就是前文有登場過的、此平行宇宙的宮本武藏。
另外,此前那“風林火山”行動中作為刺客方王牌的“馬午真影流”劍客吉宗,也可以劃分到這一類。
那么,話要說回來了,佐原宗我練的是哪種呢
其實咱前面也有提過一嘴,他練的是佐原氏代代相傳的、一門普普通通的戰場劍術。
和大多數戰場劍術一樣,佐原劍法的招式簡單、變招甚少,總體上重守輕攻,也沒有那種“必殺技”之類的玩意兒,就連其配合的呼吸法門,講究的也主要是“節約”之道,即如何花費更少的體力去完成動作,以便應對戰場上持續不斷的零星交戰。
因此,單從所練武學的種類和水準來講,佐原宗我練的東西在一對一的對決中屬于下乘中的下乘,別說是跟中原武功比,隨便換一門東瀛的道場劍術擱這兒也比他這佐原劍法強。
孫亦諧這身負“上乘內功”、“超實戰武學理念”、“護身寶甲”和“寶兵刃”的武者,單從紙面實力上來看,理應是碾壓佐原宗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