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今年,他出的題目就是:二十年后君何在,幾度江湖幾殊途。
這題,沒有固定答案,算是個暢想未來的開放題,主要讓你們這些小孩兒思考一下,當自己有朝一日青春不再,那時的江湖會是怎樣,自己又終會去向何方。
答題的人呢,既可以根據自己對江湖的了解,推斷一下未來武林的形勢,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文采,長篇大論、慷慨陳詞,總之,怎么答都行……
反正這“文試”本就不存在“不及格”這種說法,只是會根據你們答題的情況來排一下先后名次,為你們第二天的“比武”做鋪墊:今天文試成績好的人呢,就會排在比武晉級表比較上游的位置,可以少打幾場,且即使一出場就輸了,也可以獲得一個還不錯的最終排名;而文試差的人呢,就得從晉級表底層開始往上打,這對體力和武力的要求就很高了,當然只要你武功足夠強,理論上還是可以拿到好名次乃至奪魁的。
孫亦諧和黃東來就是因為知道了這個規則,或者說因為他們知道了“就算今天他倆交白卷,明天也能照常參加比武拼一槍”這件事,所以態度才這么有恃無恐。
再退一步講……就算他倆這次到最后真的名次墊底,他們也不是很在乎。
因為他們這次出來本就只是想到江湖上長長見識,并沒有人給他們定下必須奪得多高的名次之類的目標。
此前黃東來的父親雖在書信里提了一句,但也只是讓他別給家里丟臉而已,而這點……黃東來在來洛陽的路上通過行俠仗義就已經做到了;至于孫亦諧,那就更不用說了,只要他能活著回家,他父親就很滿意了。
因此,這兩人答題時的心情還是比較輕松的。
黃東來先是寫了一下自己的理想,他認為自己未來會成為一個類似“江湖百曉生”一樣的人物,即專業解說;而為了證明自己很有這方面的天賦,他又根據自己對當今武林大勢的了解,寫了六個名字上去,他們分別是:洛陽正義門門主沈幽然,朝廷“風云水月”四大高手之一的月有缺,毓秀山莊少莊主孟啟,漕幫幫主狄不倦,金陵劍王府的“敗龍劍”獨孤永,以及昆侖派的“三目絕音”悟冥子。
黃東來預測,武林的下一個二十年,會是這六個人的天下;因為在三十到四十歲之間的這個年齡檔里,將武功、聲望、宗門背景、勢力等各方面因素綜合起來,這六人顯然是當今武林中最有前途的六個人物。
此時的黃東來并不知道,他今天看好的這六位,由被他寫下名字的這天算起,沒有一個活過五年的……而且有好幾個的死和他有直接關系。
當然那是后話了……
另一方面,孫亦諧的答案,就更簡單了,畢竟他會寫的字不多,所以他總共就寫了個八個字——浮沉隨浪,只記今朝。
這直接就是一句《滄海一聲笑》里的歌詞丟給喬老,而他的意思嘛……我琢磨著,大概是“我這個人跟魚一樣只能記今天的事,明天的事我不考慮,反正就是隨便浪”。
寫完這八個字孫哥就交卷走人了,臨走的時候還跟黃東來打了聲招呼說自己先去吃飯的地方踩個點。
他的這種行為,無疑又引來了周圍很多少俠們灼熱的目光,并且成功干擾了很多人答題時的心態和答案的質量……
喬承庶看到孫亦諧交上來的答案后,只是干笑一聲,沒做什么評價。
如果你們以為喬老先生在看到這種特立獨行的答案后會驚為天人,并給孫哥一個很高的排名,那你們就錯了……喬承庶可不是薛推那種迂腐文人,像這種企圖靠標新立異蒙混過關的文盲他見得多了,不會上當的。
所以,在此就可以跟大家明說,孫亦諧后來被排在了比武晉級表的倒數第二層,而他下面的那一層基本由真正意義上的文盲和雷不忌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