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船的這位船家,名叫王三六。
這名兒什么意思呢?很簡單,他是三月初六生的,所以就叫三六。
那個年頭,窮人家的孩子大多都是起這種名兒,一來是因為他們家大人的文化水平有限,二來也是因為他們的確不適合那種特別高大上的名字。
你想啊,一個打漁的,家里人基本都大字不識,你給他起個名兒叫什么子軒、子涵的……他會不會寫倒是其次,長大了沒準還得被人嘲笑。
又比如,有個大戶人家,老爺倒是低調,姓于,單名一個謙字,為人也很謙虛,結果他手底下三個打雜的家丁,一個叫龍傲天、一個叫趙日天、還有一個叫董霸天……你說這老爺什么感受?
平日里招呼他們辦事兒,開口就是:“日天,給爺沏壺茶去”“霸天啊,給爺打盆兒洗腳水。”“傲天啊,今兒那狗喂了嗎?”
你說這老爺得多別扭?
另外,民間還有一種比較迷信的說法,就是所謂的“賤名兒好養活”。
一說是小孩兒精氣旺盛但心智未成容易被鬼怪盯上,所以起個連鬼都嫌的名兒可以辟邪;還有一說就是閻王翻生死簿的時候看見太有特點的名字就會印象深刻,說勾就給勾了,但那種張三李四狗蛋兒麻子之類的名字就易被忽略。
但其實說到底,還是因為當年的醫療水平太低下了,小孩兒因病夭折或殘疾的概率有點高,所以這類說法才會有市場。
王三六的家里,就很信那一套,他小時候可沒少聽家里的長輩……尤其是老人們念叨這些。
而在他聽過的諸多故事中,有一個,讓他印象很深,那就是關于這湖心島上“蘭若寺”的傳說。
相傳,千余年前,這浉河,不叫浉河,而是叫“尸河”,河底下住著個大妖怪,人稱“殄尸老祖”。
什么叫“殄”?殄就是滅絕、糟蹋的意思。
光聽這名兒,這妖怪的癖好那就有的一品啊……
那時節,每年在尸河上死于非命的人不計其數,而這些人也無一例外的都成了那殄尸老祖的食糧;殄尸老祖通過折磨這些受害者的尸身,從魂魄的悲鳴和怨氣中汲取妖力,等到一個人的三魂七魄都被消磨得差不多了,殄尸老祖才會將其尸身吞掉,榨干那最后一點血肉,真可說是名副其實的“吃人不吐骨頭”。
不用說,這么造孽的一個玩意兒,肯定蹦跶不長久。
某天,來了一個老道,也沒廢話,跳下河就跟那妖怪開干,這一人一妖大戰了三天三夜,直斗得天昏地暗,鬼哭神嚎。
最終,還是那老道略勝一籌,將那殄尸老祖斬于河底。
然,這妖怪的肉身里面,積攢了太多冤死尸魂的血肉和怨氣,它一死,那些東西便都涌了出來,紛紛混合化形,化為了成千上萬的行尸走肉、惡鬼妖邪,眼瞅著就要從河底爬上岸去。
老道一看事情要遭,趕忙祭出法寶,用盡最后幾分道力,自天邊召來一座山岳,鎮于河心,把那些妖魔邪祟都壓在了山底下。
自此,浉河的這個三岔河口處,便多了這么一座湖心島,而“尸河”,也改名“浉河”,為的就是不沾那個“尸”字,免得下面的東西被喚出來。
就這樣,轉眼過了好幾百年,到了前朝末年。
那年景,端的是君王昏庸,奸臣遍野,天災**,民不聊生。